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涉水跨沟、穿山越岭、四通八达:甘肃交通建设60年巡礼

2009-09-23 11:12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佚名
“我和共和国差不多大,从自然形成的河岸小道到拓宽的土路,从蜿蜒盘旋的山间土路到机动车通行的砂路,从坑坑洼洼的砂路到平整的沥青路,从三级、二级公路到高速公路,这一

“我和共和国差不多大,从自然形成的河岸小道到拓宽的土路,从蜿蜒盘旋的山间土路到机动车通行的砂路,从坑坑洼洼的砂路到平整的沥青路,从三级、二级公路到高速公路,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我家门口,我都看在眼里。”7月中旬,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庙坪村附近,张大爷对记者如是说。

此地处黄土山区,沟连沟,山叠山。张大爷说,在山间小道他肩挑驴驮过,在沥青路上他挤过旧班车,在高速公路上他帮过工。

与张大爷一样,60年来,陇原各族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艰苦奋斗精神改变着原本恶劣的交通状况。

60年弹指一挥,60年沧桑巨变。这种变化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是直观的,更是深远的。

60年间,一座座涉水跨沟的桥梁、一个个穿山越岭的隧道、一条条通城达市的航线或建成或开通,改造了山河,写就了华章。

60年后的今天,犹如一柄如意的甘肃,交通纵横交错,繁荣有序,安详地横亘在祖国西北腹地。

60年,我省交通事业三次量的跨越、质的突变

甘肃,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先民创造了包括交通文化在内的灿烂文明。据史料记载,早在七八千年前,大地湾文化时期就出现了部落内道路和通向外界的桥梁。上世纪初,由于军阀混战,无暇顾及交通建设,甘肃省交通十分落后,物资运输主要靠人背肩挑、畜驮来完成。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省公路交通在一片“开发西北”的呼声中兴起。但抗日战争结束后,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陷入停滞,公路失修失养,汽车损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能通汽车的公路只有19条,全长3200公里,全省民用汽车只有1800多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甘肃省交通事业经历了起步、成长、发展、成熟、壮大的各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通车的公路不足4000公里,发展为今天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接近10万公里,年投资将突破200亿元。这是量的跨越、质的突变!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公路交通的发展跨越了三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恢复原有的公路,重点修筑干线公路和县际以上公路,加大各市州油路的铺筑。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甘肃交通部门把改善干线公路的技术状况,提高技术等级,发展县乡公路,改善运输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西部大开发以来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甘肃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交通建设热潮,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得到空前发展。

在第一阶段,甘肃省交通部门掀起了三次筑路热潮,全省实现了社社通公路的目标。

在第二个阶段,全省公路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增加,甘肃公路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时期,天水至北道高速公路竣工通车,长13公里,是甘肃省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在第三阶段,甘肃省交通发展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碰到了发展的好机遇。全省公路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增加,从“九五”时期的125.7亿元增加到“十五”时期的437.2亿元。2004年以来,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年突破百亿元,预计今年将完成170亿元以上。

三个阶段,三次机遇!我省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能实现交通建设的量的跨越、质的突变。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改变落后交通现状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甘肃省千千万万、一代又一代交通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事实上,这是一场与落后的较量,与封闭的对垒!其间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或广为流传,或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但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一条条道路,却成就了今天我们美好生活的开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