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说中处处体现出对于人民不幸命运的深刻同情,特别是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更是令历代统治者恨之入骨。那么,孟子学说中的浓浓爱民情怀是不是一种真正的民本思想呢?
首先,孟子对于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有一种系统性的认识,而不是片言只语式的自然流露。孟子从性善论和儒家文化的基本教义出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这就是民本、仁政与王道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所谓的民本思想,是源于孟子对于儒家教义的阐释。也就是说,儒家教义才是真正的“本”——在孟子看来,无论是治民还是治政,儒家教义都是一以贯之的根本。
其次,孟子的民本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一种认识。在孟子时代,魏齐争霸,秦国方兴。这些诸侯国为了各自的私利,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人民生活每况愈下,以国君为代表的贵族与广大平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那时,商鞅、申不害等竭力鼓吹君权专制主义理论,大兴尊君之说,社会风气逐渐趋向于贵君而贱民,孟子对此坚决反对。
第三,孟子所论之贵贱,其实是从国家治理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阐述的,并不是对“民”与“君”进行绝对意义上的比较,只是从民众、社稷和国君三者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上加以权衡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良儒,孟子对于人民的态度更像是代表着超然于贵族与平民对立之外的“第三方”的声音。显然,他的民本思想注定只是一厢情愿的天真幻想。这是因为中国的士阶层缺乏存在于社会的独立性,他们只能依附于权贵而生存。作为一代大儒,孟子敢于发表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而更多的“士”阶层组成者,他们在强权暴政面前只能沦为没有灵魂,也不敢拥有灵魂的墙头草了。他们纵然有善良的爱民之心,终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
一个国家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诸侯的宝物有三样: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当作宝物的,灾祸必将落到他的身上。
土地、人民、政事,哪一个更重要呢?没有土地,一个国家就无法存在;没有人民,国家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没有政事,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孟子认为,如果天子不好,可以换一位天子;如果国君不好,可以换一位国君。但是,如果老百姓不好,无论是天子还是国君,都不可能把他们统治下的老百姓完全换掉。因此,一国之中,百姓才是根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百姓是最重要的,土神、谷神次之,君主的地位更轻一些。所以得到民众的拥护,就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可以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如果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祭品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有旱涝灾害,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的这段话,完全是从儒家仁义之道的教义出发来谈论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天子,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成为诸侯、大夫也需要相应的条件,否则就可以“变置”,连土谷之神也不例外。这显然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狂想”。不仅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甚至在更遥远的古代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此看来,孟子只是从理论上指出了民众在国家所处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