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孟子》民本思想(3)

2010-05-05 11:24
来源:网络 作者:天涯
顺应民心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出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

 

  顺应民心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出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由于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到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政,就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那么,如何才能得到民心呢?

  与民同欲。孟子晋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孟子:“贤人对此也能感受到快乐吗?”孟子答道:“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梁惠王上》)只有怀着贤德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无法享受到这种乐趣的。《诗经》上说:“文王修筑灵台时,精心地组织安排,百姓踊跃前来建造,灵台很快就完成了。文王劝说大家不要急,百姓却干得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见到母鹿安卧在草丛中,群鹿肥美,白鹤羽毛光洁。文王游览到灵沼,满池的鱼都在跳跃。”文王虽然借助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却高高兴兴,并把那个台叫作灵台,把那个池叫作灵沼,为里面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愿意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与民同乐。齐国臣子庄暴告诉孟子,齐王说他很喜欢音乐,不知这样好不好。孟子用“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提问引导齐宣王。孟子告诉齐王,国王喜欢音乐,喜欢打猎,这是件好事,关键是要“与民同乐”。如果齐王听音乐、打猎时,百姓都感到头疼,说明齐王没有与民同乐;反之,如果齐王听音乐、打猎时,百姓都很高兴,说明齐王“与民同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孟子·梁惠王下》)。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大王的钟鼓管弦之声,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的大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美丽的旌旗,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的大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能与民同乐罢了。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