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孟子》民本思想(2)

2010-05-05 11:24
来源:网络 作者:天涯
那么,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关注民生 孟子深刻地同情人民的不幸命运,十分重视人的生存权。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

  那么,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关注民生

 

  孟子深刻地同情人民的不幸命运,十分重视人的生存权。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再次答道没有什么不同。孟子继而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肥壮的马,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就如同放任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主持政事,却不能避免发生野兽来吃人(的那种现象),这又算什么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木俑土偶来陪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他说这话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的缘故。(这样尚且不可),又怎么能让老百姓饥饿而死呢?

  君主不仅要使老百姓能够活下去,而且还要创造条件让老百姓更好地活下去。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发展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一颗恒常的心,只有士人能做到。像平民百姓那样的,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没有恒常的心。如果没有恒常的心,就会胡作非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张网坑害老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有一定的产业,要使他们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年成好的时候丰衣足食,年成坏的时候也能免于饿死。然后再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君主不仅要尊重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且应该减轻人民的负担。“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赋税。君子只征收其中一种,对于另外两种,应该缓征。如果同时征收两种赋税,百姓就会有饿死的了;同时征收三种赋税,就会有父子离散的了。

  《孟子》一书中多处描述了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民所憧憬的理想生存状态——这种状态也许只能在为数不多的王朝“盛世”年代才能出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饲养鸡狗猪之类的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只要不误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教育,宣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绸吃着肉,黎民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还不能让天下人归附的,是绝不会有的。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