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读书笔记: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

2009-05-03 10: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二)孙膑在司马迁的记叙中,是孙武的子孙。 今人所传的《孙子兵法》,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际是《孙膑兵法》,孙武的兵法十三篇,早已失传

(二)孙膑在司马迁的记叙中,是孙武的子孙。

今人所传的《孙子兵法》,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际是《孙膑兵法》,孙武的兵法十三篇,早已失传。司马迁说孙武吴宫教战,而说孙膑善谋略,也是一种侧面的证据,很多史家怀疑,孙武十三篇的主要内容,是讲“教战”,而今本的《孙子兵法》,多讲权谋势利,与孙膑的事迹相合。除此之外,更有绝多的证据,例如今本《孙子兵法》中,讲到十万大军的调动,甚至讲到苏秦,分明都是战国的事迹,春秋之际,如《吕氏春秋》所言:“阖闾之用兵也不过三万,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万乘之国,其为三万、五万尚多”,又如何能有十万的规模?

不过司马迁言之凿凿,而汉墓的出土文物中,也确有被认为成书于战国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因此也存在另外的种种可能:孙膑或他的门人,写下《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后,或托名孙武,或者被人讹传,或者《孙子兵法》,本就是孙武家传,经过孙膑的删改……真相究竟如何,也许已经彻底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能确认的,实际上可能只是,现存的《孙子兵法》,的的确确有孙膑的影子在书页中闪现。

孙膑的光芒被孙武夺去,非止《兵法》一端。古人所谓“孙吴”,实际上指的是孙膑与吴起,并非孙武与吴起。就在《史记》中,司马迁在《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可知晚至西汉的时代,人们还会将孙膑称为“孙子”。《战国策·齐策》中也说,“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明确将孙膑与吴起并称。《吕氏春秋》中,则将孙膑而非孙武与孔子、老子、墨子并称,说他“贵势”,更可见孙膑在战国末时的影响,简直已是兵家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韩非子》也是将孙膑与吴起并举,贾谊《过秦论》也将孙膑与吴起并列。

也许司马迁是第一个将孙武与吴起并提的人物,这才使得后人口中的“孙吴”,渐渐变成了孙武与吴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会习惯性的称孙膑为“孙子”的。

让人感叹的是,英雄百战之功,竟比不上史家无意之笔能抹乱黑白。

孙膑也是个传奇般的人物,他的事迹广泛流传,被后人写成无数的剧本上演着。他是如何在庞涓的看守下结交齐使,逃离魏国的,《史记》语焉不详,但是民间的戏本却说得有声有色。这些事情的真假,一时间难已考证清楚。但是民俗对孙膑的偏爱,却并非是因为他用兵如神,精通谋略,而是因为他是一出天才的英雄最终战胜嫉妒者的戏剧中的主角。庞涓在马陵的夜晚,愤愤不平的咒骂他的同学:“遂使竖子成名!”当此之时,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同学的令名,同时也是他造就的。

《孙膑列传》中,还有一件小事情,也颇让人感兴趣。

齐人的怯懦之名,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庞涓如果不是轻信了齐人怯懦的传言,未必就会中孙膑的减灶之计吧?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