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浅析红楼梦中的谗言(3)

2009-04-26 11: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王晓彤
4 宝黛命运的预想 4.1 宝玉:“鹡鸰之悲”、“棠棣之威”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每

4 宝黛命运的预想

4.1 宝玉:“鹡鸰之悲”、“棠棣之威”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甲戌眉批: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后面加的这句脂批,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所谓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是说兄弟不和,这与宝玉挨打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想来,倒是不无道理。宝玉受笞,的确与贾环的进谗密切相关。既说作者是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因此,“手足耽耽”这一节不可小视。这对宝玉的未来,无疑是一种潜在的、甚至有可能是致命的威胁。

说起来,贾赦与贾政、邢夫人与王夫人之间的矛盾,也不外是兄弟之争。这是封建大家庭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矛盾。

那马道婆向贾母道:“祖宗老菩萨那里知道,那经典佛法上说的利害,大凡那王公卿相人家的子弟,只一生长下来,暗里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他,得空便拧他一下,或掐他一下,或吃饭时打下他的饭碗来,或走着推他一跤,所以往往的那些大家子孙多有长不大的。”对此,脂批评道:“一段无伦无理信口开河的混话,却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

从受魇到挨打,宝玉的劫难还未结束,前面还有无数的暗礁在等着他。他不仅是“薄命司”众钗命运的旁观者,亦是这扰扰红尘的亲历者。

袭人说:“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後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

除了贾环母子,婆子们也可能是诽谤的来源之一。她们对宝玉护着丫头们的行为,会如何理解呢?在伤及其利益时,会没有怨言么?这些婆子可不是省事的:怂恿赵姨娘闹,在王夫人面前下谗言,等等。她们自然不能把宝玉怎样;但“心不顺”了,出去嚼舌、败坏其名声,却也并非难事。

此外,在受笞事件中,琪官的事并无着落,因此还有可能存在着来自其它方面的威胁。这种威胁,也有可能来自贾府之外。

那灯姑娘素日里听说宝玉是“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可见,宝玉在外头的名声可真是不怎么样。考校一番后,方知不过是“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是没药信的炮仗,只好装幌子罢了”,“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人言可畏啊!

在第七十七回中,脂批道:“前文隐隐约约已有无限口舌,谩谰之谮原非一日矣。若无此一番更变,不独终无散场之局,且亦大不近乎情理。况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捏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之离合悲欢窠臼相对。想遭冷落之大族子弟见此虽事有各殊,然其情理似亦有点契于心者焉。此一段不独批此,直从抄检大观园及贾母对月兴尽生悲皆可附者也。”

“无限口舌”、“谩谰之谮”已非一日,由此引起了“一番更变”并终致“散场之局”。即便没有抄家的事,荣府的败落,也是不可免的了。如探春所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如果不想再有挨打之类的事件发生,宝玉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性。但是,他的身份地位却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即便以僧道之神力,也照样救不了他。他身处险地,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可是,若不经历这些磨难,又怎会看到荣华背后的魅影?那块石头,从最初的恋慕红尘、不听劝告而下凡,到最后的弃绝红尘、撒手归真,亦表明了这样的一种心理历程。

4.2 黛玉:《芙蓉女儿诔》

脂批说,《芙蓉女儿诔》“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当宝玉说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的狐疑乱拟”,也是一种不详的预感。脂批道:“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脂批中一再强调:诔的其实是黛玉。黛玉在芙蓉花丛中出现,让人疑为晴雯显魂。文中的“共穴之盟”的说法,似乎也只有黛玉能当得起。而“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也更适于黛玉。

综上所述,也许可以作一推测:如前所说,毁宝玉的手段,可能是进谗;而对他的谗言,则可能与黛玉有关,甚至导致了其死亡。

如果是这样的话,“莫怨东风当自嗟”是否可以作此理解:不是“东风”拆散了他们,而是因为她爱上的是宝玉。

黛玉是被宝玉带累了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大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导致了她的“泪尽而逝”。“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看来,黛玉前生,果然是欠了宝玉的。

宝玉认为,作诔文“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杜鹃啼血,是黛玉遭际之悲。脂批云“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泣血绛珠,故有此“一字一咽,一句一啼”的悲戚之文。

曾经说过,“木石”之盟便是“山林”之约(“木石”可为“山林”之缩影)。“孤标傲世偕谁隐”。正因苦于红尘,方有山林之思。在我看来,宝玉的这种不关心世俗功名而寄情于闺阁,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归隐呢?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最后的“悬崖撒手”,便是向“木石”的回归。从此,彻底地跳出了红尘。

5

贾环和王善保家的进谗,是贾府中各种矛盾的典型体现。宝玉只是惜花心性,却被当作“淫魔色鬼”而挨打;晴雯并无勾引宝玉之心,却被作为最大的“狐狸精”逐出。他们都是身不由己地卷入斗争的漩涡中,而成为受害者、牺牲品。

贾环母子的嫉恨,曾经差点害死了宝玉。既然直接谋害不成,便对其进行诬陷诽谤。这在宝玉受笞这一事件中已初获成效。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存在来自于其它方面的威胁。由于他所处的位置,便难免成为家族内外各种矛盾的焦点――虽然他原本无心于此。

宝玉的身份地位,是引起嫉恨的根由;而其独特心性,又给人以造谣中伤的借口。他的未来,可能就是毁于谗言。因金钏的事,他差点被打死;若再有什么丑闻(比如说,以宝黛之事为借口)传出,无论是真是假,对他则是大不利――那些人正苦于无处下手呢。

警幻评宝玉:“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所以,就有了那一番劝诫。

黛玉也哭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对此,宝玉叹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看来,宝二爷的这个性子,是不能改的了。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警幻所虑,大约最后成了现实。

(责任编辑:诚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