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一回里,宝钗的一首词最能体现她的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只要给我一个平等的机会,我就会好好表现我自己)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虽然我知道做任何事都不容易,可我可以把握好我自己。)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我不改我的初衷。)
韶华休笑本无根,(不要看我没有什么根基。)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我要借助一切条件来实现我的理想。)
如果说探春的理想是做一番事业,这份事业还不拘是什么,那么宝钗的理想应是政治。正是她对黛玉说的:“读书明理,辅国治民。”与宝钗在诗作里积极的态度不同,她生活里却显的消极,就像凤姐说的:“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因为她在贾府是客居的身份,不便多事,而且她没有实权,没有她施展才华的机会。一个有政治家谋略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韬光养晦的人,没到时候,是不会轻易以把刀锋亮出来。相对而言,探春就嫩的多,有一点机会就恨不能使出十二的力,锋芒太露,必定给自己树敌无数。
我在看《红楼梦》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觉得钗、黛像一个人。黛玉像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宝钗像这个人的成年以后。看宝玉、黛玉就像“少年不识愁滋味,为做诗赋强说愁。”宝钗就像“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须知把一个人分开来写和把几个人写成一个人是小说家惯用的手法。我这一想法在《脂砚斋评红楼梦》里得到了印证。不管是不是这样的,拥黛贬钗和拥钗贬黛都不是作者原意。这样也还罢了,最不喜近年来有位刘姓作家,既没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又没有深刻的思想,用几千年前那个丢了斧子的郑国人,以为是邻居偷了就怎么看邻居是贼的观念和狗崽队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还用了解《红楼》,舍我其谁的姿态来迷惑众生。这种脱离了主旨的研究,就是有再多的证据也没有什么价值。他刘老先生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写本好书,方不负他作家的虚名。
《红楼梦》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衰落,还包含了整个民族的性格弱点。里面蕴含的思想,不输于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先进思想,可当时的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而中国的资本主义却消失萌芽阶段。在我们把《红楼梦》和《飘》比较,就能明白这种差别。中国的先锋力量,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探春之辈,把希望寄托在上层管理人员,如贾母、王夫人赋予自己权力。而中国当权者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能把你推是去,也能把你拉下来。就注定了她们权力的不稳定。我觉得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人,就像有些人训练的象一样,小的时候力量不够,被人用铁链拴着,固定在铁桩上,小象用尽一切方法也不能挣脱。象成年以后力量早已倍增,这时候你就是用木桩轻轻的插在地中来拴住它,它也不会再跑,因为敌不过那根桩子已成了它的惯性思维。而以《飘》为代表的美国人就像一匹生机勃勃的野马。大象看似完美,却缺少活力;野马看似缺点重重,却活力四溢。所以中国有先进思想的人只能跟着腐朽的封建皇朝一起沉沦,美国却在独立以后能蒸蒸日上。看了《红楼梦》,就了解了中国人,这些弱点,仍然影响着现在的中国人,不过还好,从今年的5.12地震和奥运会以后,已经看到好转的苗头,真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将这种蕴藏了千年的活力发散出来。
(责任编辑: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