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读千古传诵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2)

2010-03-05 09:10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肖旭
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 《 岳阳楼记 》 ,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 范仲淹创造性地运用游记的体裁,

    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范仲淹创造性地运用游记的体裁,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和伟大抱负。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为人所传诵。

 

    《岳阳楼记》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写景,第三部分说理。三个部分层次分明,有机结合,见出全文的布局十分严谨。

 

    第一部分就是文章的开头一段,原文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巴陵郡,是岳州的古名,郡治就在今天的岳阳。这一段的大意是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在岳州作知州。过了第二年,政务很顺利,百姓也安居乐业,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了起来。因此重新修建了岳阳楼,对旧有规模有所扩大,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写在上面。嘱咐我为岳阳楼的重建写一篇文章。这开头一部分叙述作记的缘由,是必不可少的交代。但它不同于一般记叙文起头的格式,不停留于简单交代作记的缘由,而是紧扣着全文的中心论题,作者特意点明滕子京贬官在岳州,还是做出了政绩,于是才有“重修岳阳楼”的雅事。这是对滕子京的肯定、赞扬,又是为后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埋下伏笔。对于滕子京的政绩,则只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概括。因为目的在引出“乃重修岳阳楼”一句,所以不宜多说,以免喧宾夺主。而对如何“重修岳阳楼”,则又只列举“增其旧制”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两个方面,其他诸如岳阳楼历史的沿革、重建的经过、现在的新貌等就通通省略不写。因为文章的写作意图在借题发挥,所以对岳阳楼本身也不宜多写,以免轻重失调。这样,第一部分叙事就显得笔墨简洁,而又突出中心。

 

    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三个小段。第一小段的原文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主情,得无异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