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出现的时代,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以及旧社会人吃人的罪恶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作者不仅大力抨击了一些昏君,而且还有意歌颂贤君,把走向光明幸福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都寄托在孙悟空身上,使之成为被压迫劳动人民破除黑暗邪恶的力量的象征。
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作者所描写的人物也有不足的地方,某些地方有点不符合逻辑,甚至文本提供的结论引起了人们不少误解。作品的前后很难找出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因而给人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这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是象征修心过程中的障碍。有评论说:“人性的发展如同上台阶”。在内省外求中,经过长期的磨练,人不断培养自身素质,意志坚强,具有战胜一切邪恶力量的勇气和信心,具有是非善恶真假的识别力。此时,人生便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八十一难的类型和顺序告诉我们,八十一难是指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于是,作者以孙悟空的斗争过程当作他的代表思想,也就是说以人的意志来抑制、克服并战胜内心的欲望,抗拒和抵制客观世界的引诱和侵袭。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中作者把如来佛当作最崇高、最圣洁的偶像渲染:佛法无边,佛是真理和道德的化身,也是最高的价值根据。或者说佛是师徒四人出生入死、历尽劫难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但到第九十八回情节突然发生了转折,读者难免大惑不解。作者把神圣的西方世界与贿赂公行的实现联系了起来,使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在佛的圣地横行。唐僧索求真经,佛祖吩咐两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引唐僧师徒去宝阁取经,这两位尊者是佛陀的最有品德、智慧的弟子,他们却公开索贿,并且理直气壮地说:“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唐僧师徒无物可送,他们竟给一堆无字假经。师徒告状到如来佛那里,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崇高的圣人反为之辩护,说是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诵了一遍。讨得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他们这样做也太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诵一遍经得如此多黄金还嫌太贱!这样的腐败理论,这样的佛祖,就是唐僧师徒崇拜得五体投地的西天秩序的象征吗?这就是他们历无数劫难执著向往的圣地吗?行赡受贿,坑蒙拐骗,污浊不堪,可以说是对佛教的恶毒反诬与莫大的嘲讽,它们根本不符合佛家的道德。
但是,如果仅仅这样理解,也许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取经队伍经过考验,身上的私欲得到净化,就是说取经队伍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来自、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与清净无欲之心去普度众生。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作者对佛教的肯定态度,但是到了最后一回的结尾,作者为何要提出唐僧师徒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到达了西天,可到了西天又碰了几位圣人,为了讨要人事的问题勒索贿赂,这样取经岂不成为一桩地道的生意买卖?这是不是故意将前边的作为最大悬念的见真佛取真经荒诞化了?西方极乐世界本来是宗教徒们理想的天国,时刻向往并为之祈求的天堂,现在突然反过来说佛祖却是腐败社会的最高代表,是贪财逐利的主谋。
这些情节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大家都承认《西游记》作者所设计的情节处处带有哲理性,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佛教的真谛。笔者认为,作者所设计的贿赂情节,目的是让大家知道要达到正觉果,要得到真经,一定要有一颗真心。如果没有通过考验,他们得到的真经只是一堆空白没用的经典。所以《西游记》中第九十八回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在另一段话里又说:“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意思是表示唐僧要放弃一切所有的执著,连珍贵的金钵盂也在所不惜。正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此,一个得到正果的人一定要破除我执法执,脱离迷心才能真正成佛,那时才能真正地看到真经,懂得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