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既然写的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但其主题思想又把戏台内诸佛作为“讽刺揶揄的对象”。我们认为,这种开玩笑的笔法恐怕很容易让读者误会作者的意图。一般读者可能产生巨大的思想迷惑,而懂佛法的人或者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观察考虑这个问题勉强可以理解。除此以外,笔者还要强调一点,《西游记》是一部富于哲理性的作品,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就是唐僧与孙悟空,唐僧代表人的心而孙悟空则象征人的智慧,人心表现慈悲与平等,智慧表现解脱的精神。一个人想达到无上正觉(成佛),一定要有智慧与慈悲、平等心,这样才能真正地解脱、自在。因此,在作品中,我们看见唐僧总是离不开孙悟空,两个人是一体的才能完成取经事业,圆成道果化度众生。我们也知道,唐僧来这世间,他不希望有任何遗憾留下来。就像:“鹰过长空,影沉寒水。鹰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总之,对于《西游记》,读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从社会反映论的角度,理解为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反映了社会矛盾,揭露了上流社会的黑暗;第二个方面,从作者主体思想的表现论来说,显示了作家顽强的反抗精神,自由地、创造性地显现了理想和自由的境界。为了表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说为了反抗,吴承恩充分地揭露时政腐败,反对昏君,批判统治阶级的某些丑恶本质。他把孙悟空从宗教护法改造成为反抗神权统治的英雄,甚至可以借宗教人物的形象来批判某些宗教观念的虚伪和欺骗,从而暴露宗教的危害性。作者揭露败落的社会产生腐败不良的世俗人士,包括腐败的凡僧。但是宗教理想和社会现实,是两个不同的境界,理想的圣僧和世俗的恶僧有着本质的区别,绝对不能混为一谈。而《西游记》到了最后,把两位觉者有智慧有品德的圣僧当作虚伪和欺骗的代表,这是作者思想上的混淆,至于把如来佛祖描写得丑恶、昏庸则更是对小说艺术的败坏。为什么呢?因为作者一开始就把唐僧几个徒弟写成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人物,寻找某种理想与真理。从一块石头(孙悟空),一头有那么多坏性格的猪(猪八戒)和一个总是伤害人民的妖怪(沙和尚),皈依佛门作为唐僧的徒弟,竟然能够觉悟明心见性,最后成了净坛使者等,这岂不是肯定佛教真理了吗?这说明,只要努力奋斗,什么妖魔鬼怪,到最后都会被降伏,正义得到伸张,真理得到显现。我们可以站在这个角度来了解每一个情节,揭穿每一个人物的本质。那么到最后的结局,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这个角度来了解作者所描写的含义呢?虽然他用佛的境界、觉悟的人物形象、向上的本质来批判现实社会,但是,这样的描写很容易让人对佛教产生误解。我们不能说这部作品有反抗道德之处。只能说每个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这说明文学作品的确可以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感悟,就像歌德说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
(责任编辑:陌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