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十四):三峡存证(2)

2009-08-04 10: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温光林的先辈曾是大昌古镇的望族,作为三峡移民,温家的大儿子一家已在2001年迁往广东,现在,祖上留下的宅院是古镇中最重要的文物。温家大院建于

温光林的先辈曾是大昌古镇的望族,作为三峡移民,温家的大儿子一家已在2001年迁往广东,现在,祖上留下的宅院是古镇中最重要的文物。温家大院建于明末清初,占地300多平方米,是二进四合院。在形式上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运用砖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同时,大院在修建中又融进了三峡地区特有的穿斗式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勾心斗角。温家的家谱上显示,这个家族已在这里繁衍了十一代,家族更早的历史已成为谜团。2005年新年伊始,重庆市博物馆的古建专家龚庭万就一直待在大昌。大昌处在三峡水库二期水位淹没线下,除了温家大院,整个大昌古镇都是要实行整体搬迁的重点地面文物。大昌古镇将搬迁,面积达6000多平米的古建筑和文物。其中有30处民居、2座古庙、3座古城墙和城门。根据迁建设计规划的要求,古镇建筑中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必须在复建中位归原处。大昌古镇迁建的地点,仍然被选在距古镇30多公里外的大宁河边,为保持古镇地貌原有的样子,一座巨大山体正在被夷为平地。大宁河是长江三峡河段中最大的支流,长江支流中的这种平坝一直是考古学家关注的地域。从1994年起,考古学家就在大厂进行持续发掘。他们发现的仍是一个古代陌生民族早于3000年前的丰富遗存。大宁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三峡中的巫峡,考古学家认为,数千年前生活在大昌谷地中的居民,最早应是从巫峡口进入大宁河谷。

三峡工程当中的文物保护在重庆库区,加上三峡博物馆的建设经费,一共超过14个亿。全国20几个省市(的考古队)都到重庆来了,所以国家文物局开玩笑说,重庆的三峡文物保护工作让重庆市的文物局几乎变成了一个小的国家局。为了给陆续出土的三峡文物找到一个永久的家,在重庆市中心一个巨型博物馆正在修建中。自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开始后,重庆市文物局局长王平川几乎每天都要奔波于各种相关的现场。这是一座在三峡工程大建设和三峡文物大抢救的背景下即将诞生的博物馆。有着超越常规的建筑规格和规模,因为特殊的背景和用途,它被称为中国三峡博物馆。在三峡文物的发掘与保护中,作为库区所涉文物,保护范围最大的城市,重庆开始有机会对自己漫长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史籍记载中,远古的重庆城在3000多年前由一个来自三峡的民族“巴人”所建。今天,巴仍是重庆的别称,但所有关于巴人的脉络都已在岁月中变得模糊不清。

余家坝的考古工地旁,移民们正忙着拆房。房屋下面的土层是考古队将要发掘的规划范围,因为移民们都忙着搬迁,考古工地上挖方的人手短缺起来。工地上,青铜兵器仍层出不穷,接近千件的数量已经可以装备一支古代军队,这些兵器使记载和传说变得真实起来。现在,它们被认为与古代在重庆建都的巴人有关。另一个关联点,是兵书峡和大昌谷地中的发现。古文献对巴人的记载言简意赅:巴人尚武,在重庆和三峡干流上多次建都,战国后期被秦国所灭。

助手王芬和考古队员正在对出土的陶器进行细心的清理和修复,大量出土的陶器带来栾丰石的另一些推想。巴人,当时可能已有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商贸。这些形状奇异的陶器和它们的碎片,在距离彭溪河不远的另一条长江支流支井河上被发现数以亿计。据推测,它们可能是早期巴人制盐和售盐的容器。这个发现,印证着栾丰石的推断。最重要的是,这些碎片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堆积层中的主体部分。这些以陶片为主体的土层描绘出三峡先民6000余年来生生不息的故事。这个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文化层的土堆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代,长江三峡数千年时光中的遗韵都被浓缩在这里。考古学证实,远古时期在长江三峡两端的平原上曾生活着具有高度文明程度的楚人和蜀人,而中间狭长的大峡谷却一直是历史文化的模糊地带。三峡大考古使一个史影中的民族渐渐显露,学术界将其称为“巴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