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相关视频详见:再说长江
公元1417年,北京紫禁城宫殿建设的第二个年头,明成祖朱棣来到了紫禁城,当他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时,内心禁不住思绪飞扬。不久,一道圣旨便传到了1000多公里外的武当山,朱棣亲自将那儿的一处道教宫殿命名为“大岳太和宫”。从1405年到1424年的19年间,朱棣竟有60多道圣旨发往南方的武当山。
当长江奔流到中游的两湖平原地区,它的最大支流汉水在这里与它汇合,沿汉水向西而行到达湖北十堰。在汉水之滨,一座方圆400公里的武当山傲然而立。当朱棣1417年步入北京紫禁城的时候,这里已经是开工五年的建设工地,当时,整个武当山的建筑工程已经进入高潮。相对京城而言,偏僻的武当山为什么会受到朱棣的如此重视呢?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神得道飞升之地。因而太和山供奉玄武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于是后来改名为武当山。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长江一线流传甚广,最终在长江流域形成了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和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不过,虽然武当山很早就有人隐居修炼,但直到明朝,它才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顶峰。就因为真武神的原因,公元1412年春,朱棣在一个月之内连下两道圣旨,饬(chi)令对武当山“相其广狭,定其规制”,一个宏大的工程就这样开始了。这并非朱棣的一时心血来潮,早在一年前,他就已经派官员进山筹措,并从四川等地采购了十万根木材运往武当山。公元1412年农历九月十八日,武当山道教宫观建设正式开工。朱棣从北京紫禁城调派的军民工匠,以及江南各地近30万人马到达了武当山。这是大明朝历时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国家工程,史称“北修故宫,南修武当”。这是一项巨大而艰苦的工作,来自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们一下子从华北平原站在了武当山的沟壑、悬崖边。尽管他们手上的建筑图纸就是北京宫殿的另一个版本,但其难度不知道要高出了多少。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十多年的时间,甚至有些人永远没有回去。
今天的武当山,已经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马志富任职于湖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参与武当武术的收集整理工作开始,便经常往返于武汉和武当山之间。这里就是武当山被称为洞天福地的紫霄宫。走过金水河,首先进入殿门,也就是龙虎殿。出了龙虎殿往上就是几十米高的台阶,拾级而上可以看见台阶两边对称的碑亭。上了台阶就是朝拜殿,穿门而过眼前豁然开朗的就是紫霄广场。在三层高高的崇台之上,巍然耸立的就是紫霄殿,作为武当山现存最为完好的木结构建筑,紫霄殿也是整个武当山祭祀真武大帝的重要场所。
在清晨阳光里,武当山道教的早课诵经也开始了。这些具有南北交融特色的道教音乐,有着皇家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据说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早课的时间,也是紫霄宫大门开启的时候。游客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走进了武当山。每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道教信徒也组团来到了武当山。据说在台湾的宗教里,道教和妈祖信徒占到了75%。因此,紫霄宫就成了人们进入武当山感受这座奇妙山峰重要的第一站。在大殿的屋顶两侧绘有八图案,而中央则是藻井浮雕双龙戏珠图,这一切都说明着皇权独有的特征。从空中俯瞰紫霄宫,一条笔直的中轴线贯穿始终。这和明朝“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吻合。显然,从北京来的施工人员带来的图纸就是皇帝权威的旨意。宫墙台阶、院落殿堂布局严谨对称,气势威武庄严。武当山这些宏大的建筑大多建在山坡上,讲求中轴对称,基本遵循一种上升的趋势。紫霄殿坐北朝南,背倚展旗峰,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从而形成了风水中“气场”的藏聚和回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