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富,武当天罡拳传人。这套古朴的武当内家拳讲究的就是以动作引气,内气支配动作达到气息合一。马志富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整合创编了新的“天罡拳十二式”,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练习。武当功夫的代表就是太极拳,它的招式快慢结合、柔中有刚。所以全世界有将近5亿人练习太极拳,被称为强身健体的最好武术门类。这样一个具有生气的环境,武当内家功夫的养生特性,也就随自然而生长。意守丹田的宁静,心、眼、手的关联就是自然的身影,追随天际的行云流水在山野林莽滑过的绵绵掌风,也是自然的回音。
张三丰,14世纪末15世纪初,武当山的一位传奇人物,正是他创建了武当内家拳---太极。传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过程中,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据天地阴阳二气的原理,创建了养生为主的武当内家拳,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复真观又叫太子坡,这组建筑似乎违背了武当山“皇权中轴”的形制,对照其他宫观的设计发现,太子坡地势狭窄,不能完成中轴线设计。因此,便采取了左右参差的布局形式。这样的设计改变,并非我们的想象。实际上,工程技术人员除了从北京带来的图纸外,他们手里还有朱棣的一道圣旨“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太子坡位于半山腰,步入山门,一道曲折回环的长廊紧贴山坡地势而行。可以想见,当年施工技术人员在改变中轴线布局的同时,也肯定有意改变了这座建筑的入口和通道。令人称奇的是,这条曲折的夹墙复道竟有着北京天坛回音壁的相同效果。人们给它起了个特殊的名字,叫九曲黄河墙。从扇门进来,经过二宫门便到了龙虎殿。透过龙虎殿大门,就可以看见太子坡的主体建筑,而从这个院落进到另一个院落必须转过好几个门,于是有了“一里四道门”的说法。五云楼有五层,但走进去就直接到了最高一层,有一步登天的感觉。在屋宇一端,一根直立的木柱上重叠交叉着十二根横梁,这就是太子坡著名的“一柱十二梁”。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结构?是施工难度要求还是别的原因?原来五云楼所处的位置正是一个斜坡,如果开挖山体或填平斜坡都不符合“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于是施工人员想出了“一柱十二梁”的解决方法。建筑服从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它们依山就势、据峰设点形成了武当山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标志。紫霄宫背依展旗峰,穿过宫殿,只见在展旗峰的半山腰一座斑驳而古朴的石门,静静地立在这里。顺太子岩后的山道可以直达太子洞,让人十分惊讶的是,岩壁上一处山泉竟然恰好滴落到岩洞前的一口古井之中。似乎天地间就是由这样一丝水线相连。传说少年真武就是在这里潜心修炼了数十年。
守护在这里的只有年过古稀的贾道士一人,不过,陪伴他的还有许多的生灵。这些飞舞的蜜蜂就是这里的另一类主人,他们偶尔也会和贾道士开个小小的玩笑。贾道士的碗橱也是和这些蜜蜂共同使用的。对这些不请自来甚至反客为主的小家伙,贾道士倒显得十分坦然。加到适合这些蜜蜂生活了十多年,彼此间已经习惯。为了方便蜜蜂出入,贾道士还刻意在碗橱上钻了四个孔,但是蜜蜂们似乎还是喜欢这样自由地往来。平时,贾道士的活动范围也基本就固定在太子洞周围的这一片小区域。
也许传说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这样融合在了武当山的山峰悬崖、沟壑峭壁之间。这里就是南岩,这一处绝壁据说是武当山36岩中景色最美的地方。山体的断层成就了险峻,而更为神奇的是南岩宫,竟然构筑在绝壁之上,好像它就是挂在岩壁上的一幅画。这是一处奇特的地质环境,岩壁上的小道显然是吸引人们冒险的最初原因,而身边就是深达百米的峭壁。当朱棣的施工队伍开过来时,他们又是怎样思考着这里的建筑设计,那些建筑材料又是如何镶嵌到这坚实的岩壁之中呢?在给后人留下惊叹的同时,也留下了它们的建筑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