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库车大峡谷】自然与文化交织的画卷(4)

2010-05-07 14:17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范晓 李翔
厚厚的炉渣记载着 古代西域铁都的辉煌 实际上,远在现代的人们大规模开发利用油气资源以前,龟兹古国的先民,就已在南天山前山地带,建立了属于他
 
厚厚的炉渣记载着
古代西域“铁都”的辉煌
  
实际上,远在现代的人们大规模开发利用油气资源以前,龟兹古国的先民,就已在南天山前山地带,建立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辉煌。沿着库车河,从却勒塔格山北侧的康村开始,一直到阿艾村,在长约30公里的河谷地带,保存了新疆规模最大的、国内外罕见的古代金属冶炼遗址群,它们以炼铁遗址为主,少数为炼铜遗址。溯河而上,目前在库车河两岸保存下来的冶炼遗址依次有:康村、克孜里亚、别德里克、可可沙-苏布依、阿格古城、阿格村、提克迈克。这些遗址都分布河床两岸地势平整的阶地上,每一处都可见堆积遍野的炉渣,渣堆厚度可达2—9米,每处遗址的分布面积一般都有上万平方米,其中以库车河东岸的可可沙-苏布依遗址规模最大,遗存内容也最为丰富。
【库车大峡谷】自然与文化交织的画卷
   
可可沙-苏布依遗址南北长近2公里,东西宽约500米左右。一进入遗址区,你不禁会为那宏大的场面所惊叹,炉渣积成的小山重重叠叠,远远望去是一片黑色。与炉渣堆相伴的则是密如蜂巢的炼铁炉。炼铁炉几乎都是瓮形的竖炉,炉口朝上,口径小,向下炉膛增大,直径最大者可达2米以上。据冶金史家的研究,我国在西汉时冶铁的竖炉已达到较高水平,在河南南阳的冶炼遗址也保存有类似的竖炉,它很可能是由早期炼铜的竖炉发展而来。炼铁时,由上部加入由铁矿石、燃料以及熔剂构成的炉料,下部鼓风,形成炉料下降和煤气上升的相对运动,燃烧产生的高温煤气一方面把热量传给炉料,另一方面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对矿石中的氧化铁起还原作用。在竖炉的下部还有“炉脐”,也就是铁水出口,矿石熔尽时,由此导出铁水,可直接进入铸盘,铸成生铁制品。从这种古代的竖炉,到现代化的高炉,虽然冶铁技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却还是一脉相承的。
 
在古代冶炼技术发展过程中,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依赖于炉温的提高,而炉温的提高又有赖于鼓风能力的提高。我国古代冶炼中的鼓风技术,从皮囊鼓风,到简单的木风扇鼓风,最后到发明木风箱鼓风。从鼓风的动力来说,从人力到畜力,再发展到由河水推动的大型水排,这些变化都带来了冶炼水平的重大进步。在库车河两岸的遗址中,虽然已找不到这种鼓风技术发展的遗迹,但遗留下来的陶制鼓风管的残件却到处可见,尤其在可可沙-苏布依遗址,可以看到厚达数米的废弃风管的堆积层,由此也可看出这里冶炼的规模相当可观。
   
现在库车河两岸的冶炼遗址,已是延续了很长时期的、不同朝代的冶炼场叠加的产物,但据有关专家对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石磨等文物的考证,其冶铁的历史可上溯至汉代。此外也有史料可佐证,《汉书>西域传》记有龟兹“能铸冶,有铅”, 《水经注》引释氏《西域记》说:“屈茨(即龟兹)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新疆大学的苏北海教授认为,《水经注》记事当早于北魏,而且“三十六国”为西汉时西域的国数,因此龟兹冶铁的历史至少可上推至西汉。由于西汉时期中原冶炼技术传入西域,提高了龟兹的冶炼技术,使龟兹的铜铁产量和质量居西域各国之首,能供应西域各国之需,由此也提高了龟兹的国力,使之成为塔里木盆地北道最强之国。
 
龟兹能以古代西域的“铁都”而闻名,也和这里的资源优势有关。上文已提到在南天山前山的赤沙山中,即有产煤的侏罗系地层,而在这地层中也产有和煤层同时沉积的菱铁矿。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1943年在库车考察期间,根据老乡提供的矿石标本,曾专门到阿格附近寻找和考察铁矿。黄先生最初看到的标本颇似与岩浆-火山作用有关的磁铁矿,但库车河一带的赤沙山皆为沉积岩,黄先生因此大感疑惑。后来才发现,因这里的煤层自燃现象十分普遍,岩层中的菱铁矿因受煤层自燃的焙烧烘烤,才变成像磁铁矿一样乌黑的铁块。释氏《西域记》中的“夜则火光,昼日但烟”,实际上是指这里的煤层自燃现象。也因为这里煤、铁皆备,开采皆便,所以才可能“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同时也使龟兹成为世界上最早用煤冶炼的地区之一,而当时中原内地的冶炼仍主要以木炭为燃料。直到现在,库车北边的侏罗系地层分布区,仍然是新疆最重要的产煤区之一。另外,在这些冶炼遗址附近也产铜,在康村与克孜里亚之间的巴什克其克,还有古代的采铜矿洞遗址。据有关专家对塔里木盆地周边出土铜器中的特征元素研究,库车河的铜矿当时不仅供龟兹国冶炼,还可能通过克里雅河古道,输送到塔里木南缘的弥国等地。
 
新疆最大的石窟群落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1999年4月,一位在崖壁上采药的维吾尔族牧民,在库车大峡谷中发现了阿艾石窟,有人认为它可以和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一起,作为20世纪中国西部文化史一头一尾的两个标志性事件。由于阿艾石窟只是一个单一的保存有壁画的洞窟,因此它的重要性也许不能和藏经洞相提并论。我感兴趣的是,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石窟的发现,人们才注意到了这个景象非凡的大峡谷,才有了这段神秘大峡谷的“发现”。反过来看,当我注意到库车附近竟然集中了如此众多的石窟时,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地理原因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