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大峡谷】自然与文化交织的画卷(5)
2010-05-07 14:17
说到中国西部的石窟,人们言必称敦煌莫高窟。其实把新疆的石窟特别是龟兹石窟和莫高窟做一个宏观的比较是很有意思的。由于佛教的传播是西风东渐,
说到中国西部的石窟,人们言必称敦煌莫高窟。其实把新疆的石窟特别是龟兹石窟和莫高窟做一个宏观的比较是很有意思的。由于佛教的传播是西风东渐,所以新疆石窟的开凿在中国是最早的,始于公元3世纪,敦煌石窟则始建于公元5世纪;据中子编著的《新疆石窟艺术纵览》的数据,新疆已发现有34座石窟群,按地域可分为龟兹、疏勒、焉耆、北庭、高昌五大石窟群落,共计925个洞窟,其中国家已经编号的681个。龟兹石窟在数量规模上和艺术价值上都占了绝对优势,它的国家编号洞窟达到552个,占到新疆的81%,而敦煌石窟群落国家编号的洞窟仅为492个。
因此,龟兹石窟群落是新疆乃至敦煌以西最大的石窟群落,而且它的国家编号洞窟几乎都集中在以库车为中心的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的几大石窟群中。敦煌石窟的价值和地位自然不容置疑,但龟兹石窟的价值和地位往往不被一般人注意,对它的讨论并非本文的范围。
在库车周围出现规模如此宏大的石窟群落,从地理背景来说确非偶然。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后分为三支:北路沿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延伸;中路经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南麓西行;南路循塔里木盆地南缘、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而走。其中,中路是丝绸之路的主道,历史上是西域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走廊,有高昌、焉耆、楼兰、龟兹、姑墨等重要国邦,其中龟兹(都城即在今库车)作为西域强国,一直对西域的经济、文化发挥着重要影响。玄奘当年西行求法选择的也是中路。此外,龟兹还是沟通丝绸之路南北两支的枢纽,由此可沿克孜勒河或木扎尔特河北上,翻南天山主脉进入伊犁河谷,连接乌孙;也可南下经沙雅,走克里雅河古道去于阗(今于田),或走和田河古道去和田,这是横穿塔里木的重要通道。由于地处四方通衢,龟兹很长时期都是西域人流物流的一个中心,也难怪汉朝、唐朝要把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迁驻于此。在佛教盛行、修造石窟之风大兴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地区,必然出现对建造石窟的极大需求和动力。
库车西北方向的却勒塔格山,是丝绸之路由塔里木盆地入拜城盆地,以及向北至伊犁向西至阿克苏的一道屏障,而横穿却勒塔格山的库车河、盐水沟、渭干河,正好形成三个天然的隘口,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分别建有雀离关、盐水关、柘厥关,成为来往过客及商旅的必经之路。有趣的是,龟兹石窟中最重要的石窟群皆依却勒塔格山的隘口分布:克孜尔、库木吐拉石窟群分别位于柘厥关西侧渭干河峡谷的上下端;克孜尔尕哈石窟群位于盐水关东侧盐水沟峡谷之东口;森木塞姆、苏巴什石窟群位于雀离关南侧库车河峡谷口附近,玛尔扎百赫石窟群则位于雀离关南侧不远的山丘。分析其原因,这里既靠近人们往来的主要通道,便于进入,也利于石窟供养人进行一种功德的昭示。另一方面,赤沙山地貌中曲折变幻的山崖又形成闹中取静的私密场所。
从地质的角度来看,这些石窟皆开凿于新近系至第四系下更新统的砂砾岩中,这类岩石时代较新,固结程度不是太强,易于开凿,但又有足够的强度成洞,所以给石窟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这种地质背景和新疆的其他石窟、以及敦煌石窟是一致的。正是这种地质背景,对石窟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从新疆经敦煌、河西走廊一直到甘肃的陇山西部,现存的石窟基本都开凿于晚新生代的砂砾岩中,由于这种砂砾岩较粗糙,不宜进行雕刻,因此洞窟凿成后,便用泥来塑造佛像,以及用泥土被覆洞壁,并在上面绘制壁画。而由甘肃陇山东部向东,至陕西关中、中原、华北、东北以及华南的广大地区,石窟基本上都开凿于质地较坚硬、均一、细腻的砂岩或石灰岩中,因此都以石刻佛像为主,洛阳龙门、大同云冈、重庆大足等为其典型代表。由于地质背景不同,使以龟兹、敦煌石窟为代表的西部石窟,一开始就循着和中、东部以及华南等地石窟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发展。
从洞窟的建筑来看,晚新生代的砂砾岩层相对较松软,如果要开出高大宽敞的窟室便容易坍塌。因此,龟兹石窟在开凿时,在窟室中心要留出粗大的柱体,对洞窟起支撑作用,这就是中心柱,在中心柱的正面或塑造大立佛像、或开凿佛龛,在中心柱两侧及后侧则成为环绕佛像的甬道。这便成就了龟兹国独创的、在中国洞窟建筑中颇具特色的中心塔柱窟。
虽然不宜石刻,但另辟蹊径的龟兹、敦煌等西部石窟却因地制宜,把敷彩泥塑的彩塑艺术以及壁画艺术发展到了极致。
对于大型泥塑佛像,或先在崖壁上凿出石胎,或用土坯垒出泥胎,然后用草泥裹塑,再用胶泥塑出细部,并进行精雕细刻,最后用色料描绘。对于和真人大小接近的塑像,可先用木料、草料扎成骨架,再用草泥裹塑,胶泥细塑,色料描绘。彩塑的制作既采用了雕塑的雕、刻、塑、捏、贴、压、削等技艺,又采用了绘画艺术上的点、染、刷、涂、描等手法,加上材料多样,方便灵活,塑造的人物也更富表现力。
从龟兹这类石窟的艺术形式来说,彩塑原本是主体,壁画对彩塑起补充、陪衬作用,但由于它的表现内容更为丰富,反而成了以龟兹、敦煌为代表的石窟艺术研究的主体,被人们誉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彩塑和壁画在潮湿的气候下都不易保存,因此在我国其他地方,早期的古代泥塑、壁画已很少见。而龟兹、敦煌等西部石窟地处干旱区,使它们的彩塑、壁画能历经千年而保存下来,的确是得天独厚。比较而言,龟兹石窟的彩塑也许原本就较少,保存下来的不多,而敦煌现存北凉至清代的彩塑达3000多身,其中元代以前的竟有2800多身,堪称世界之奇。
从古代的龟兹到今天的库车,当年繁华一时的伽蓝盛景已归于沉寂,但历史的韵味随石窟一起千年不衰,维吾尔族的居民以另一种宗教和文化的方式在延续着文明,赤沙山依然屹立,让人们阅读不尽。冯其庸先生在饱览库车奇峡后曾留下诗句:“看尽龟兹十万峰,始知五岳也平庸。他年欲作徐霞客,走遍天西再向东。”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