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5)
2010-05-14 14:20
民族交融的历史,恬静生活的天堂 在伊犁河谷,最早的历史追寻只能依靠零星分布的草原石人、岩画、麻扎(古墓地)和古城遗址。一次我们进入昭苏考察小
民族交融的历史,恬静生活的天堂
在伊犁河谷,最早的历史追寻只能依靠零星分布的草原石人、岩画、麻扎(古墓地)和古城遗址。一次我们进入昭苏考察小洪那海石人,当我仔细查看时,几个哈萨克青年骑着马走过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这些女性石人是突厥时代墓葬的标志。”可是这些石人到底又有何意义,大家都说不清楚。之后,我们又去了新源县的克孜勒塔斯岩画和乌拉斯台古墓群,跑遍了整个山头,也没有找到克孜勒塔斯岩画。在草地灌丛中,我们却看到被疯狂盗掘的乌拉斯台古墓群的痕迹。然而,相比之下,伊犁河谷发达的农牧业和这里复杂的历史过程也许是破坏这里历史文化遗迹的更主要原因。
电视剧《王昭君》里的故事使我想起了随风而去的乌孙古国。今天进入伊犁虽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细君公主“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诗句,但感受更多的却是这里多元的文化、复杂的民族历史以及这里恬静富裕的生活。
伊犁河谷多民族交融的历史是由伊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过程所决定的。伊犁河谷地处中亚腹地,外接哈萨克斯坦,通过丝绸北道与欧洲贯通。在历史上,汉代汉匈联姻、宋时成吉思汗的拓疆历程、元代的蒙古王封地、清朝的准噶尔平叛,汉、唐、清的移民屯垦,以及后来的兵团移民、援疆移民等,都推动了伊犁多民族结构的形成和民族融合。
今天在伊犁河谷,生活着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锡伯族等13个主要民族,现在每个少数民族的年轻人都在学习自己的语言和汉语。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学汉语和上汉语学校是这里的少数民族青年获得更高教育的前提。对于这里的汉族干部,则需要会讲哈萨克语或维吾尔语,当有汉人在讲汉语夹杂浓厚的少数民族味时,大家便笑称他是“新疆普通话”。
多民族的融合现在更多表现在生活之中,城市里的少数民族也开始和汉族人一样听MP3、唱卡拉OK或看DVD电影。在汉族人的饮食中,多了维族人的馕、烤包子、拉条子、手抓饭、纳仁(手抓肉)等;而少数民族的餐桌上则多了汉族人的凉皮、米饭、面点和炒菜。从着装上看,少数民族除了重要的节日身着民族服装外,平时多与汉族人相同:比如女孩会穿高跟鞋、腕挎时髦的手包。
一天傍晚在回伊宁市的路上,我正在车中打盹,突然听到欢快的手风琴声和唢呐声,我抬头看到蓝色的马车拉载着身穿红色服装的维族新娘,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迎着落日余晖从我们身旁经过。这情景让我想起在伊犁常常听到的一首歌:“伊犁河哎,伊犁河,两岸的毡房赛云朵,割草机在轻轻地唱歌,牧马的哈萨克唱情歌,啊!亲爱的伊犁河,美丽的家乡,幸福的天堂……。”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