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老北京庙会】春节里的独特大餐,有吃有玩有文化

2009-06-03 11:1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老北京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京人喜欢这样的形式,因为这烘托着浓烈的节日气氛和春节文化。

说起庙会,顾名思义,就是庙里面的集会。过去,一般城里乡下,庙宇不少。每到一些固定的节庆日,总会组织一些祭祀活动,向神祷告祈福。祭祀活动本来就需要很多人参加,好热闹的老百姓,更会从四面八方涌到庙里去看看凑凑。人一多了,就会要吃要喝要玩,于是卖吃的,卖喝的,卖玩得,也都往那里聚集。这么下去,庙会就由原本单纯的宗教活动,渐渐发展成为民间自发的聚会和集市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总是可以创造出很多伟大的文化现象。

有好事者,给庙会归纳出三重内涵,其一是敬神求福,其二是商贸交易,其三是文娱活动。其实,第二项和第三项,都是庙会游乐的不同方面:商贸交易,交易的大多是零食、小吃、瓜果甜点,以及面人、哨子等各式玩具;文娱活动,锣鼓民乐、舞龙舞狮也好,洋画片、高跷、变戏法也好,无非图个乐子。老百姓在节日的气氛中,边吃边玩,在那生活艰难而常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犯愁的日子里,算是难得的放松与喜悦了。

八百年,庙会对北京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北京人的心目中,逛庙会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从古代文献上,我们可以得知,周代宗庙之旁便有庙会了。这就是《考工记》上所说的“匠人建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祖即宗庙,社即社稷,市乃交易的地方,交易之地与宗庙、社稷已经有了联系。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逐渐兴盛起来。
   据《北京庙会》记载,北京地区的庙会源于辽代,发展于元末明初,兴盛于明清两代。

后因战火,衰败于抗日战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恢复发展。

老北京的庙会名目繁多,仅以清末民初为例: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初二的财神庙,十六、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

不过,对于庙会来说,真正最有看头的,倒是它宗教活动中的文化内涵。老北京的庙会最为独特,北京是千年古都,庙宇多:城隍庙、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每一个庙宇,都有一段流传悠长的传说。而在每个庙宇中的敬神仪式,一举一动之间,也都散发出传统的庄严和恭谨。

在过去,中华民族是一个敬畏和感激的民族:对命运,对上天,或是对想象出来主宰生活中万事万物的神们。有人会嘲笑这种“迷信”,但“举头三尺有神明”,却也是对自己人生和他人都负责的一种态度。因为懂得敬畏,所以会有原则的行事做人,而不是全然被欲望所主宰的胡作非为。

民间还赋予了更多的器物接受祷祝的权力。在白云观庙会上,人们会对门上的石猴感兴趣。据说,摸了这个石猴,就可以官运亨通,以至于“封侯”。于是,这位“猴哥”不得不在每年面临着潮水般人流的热情抚摸。其实,是不是摸到了真能当官,能当多大的官,相信很多踊跃参加者已经不在乎了。过年过节嘛,图的就是这个喜庆。

游客排队等待摸石猴

最有节日特色的“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风),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