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河北山海关】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2009-08-19 09: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由于地势险要,素有京都锁钥之称。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的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由于地势险要,素有京都锁钥之称。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山海关建关设卫以来,商贾往来频繁,经济贸易活跃,对于发展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保卫首都、巩固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从规模上、布局上、结构上山海关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所罕见的,它也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建设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山海关是中国古代建筑珍品,是祖国宝贵的历史遗存。

山海关是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清兵入关”指的就是进入山海关。1644年春天,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之后,4月21日,领6万大军抵山海关城下,于22日与明朝总兵吴三桂展开决战。吴三桂投降清朝,清摄政王多尔衮派兵帮助他抵挡农民起义军,这一仗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农民军本来处于优势,清兵投入战斗后,变成劣势,李自成只好领军西撤。山海关之战是李自成率领农民军由胜转败的转折点,也是满清统治全中国关键性的一仗。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的大部队也是由此入关,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登上城台远眺,长城蜿蜒山间,渤海波涛浩淼,正如古诗所说,“曾闲山海古榆关,今日行经眼界宽,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可以想见,在弩弓刀枪的冷兵器时代,这关隘真可谓固若金汤。犹可想见,当年战场惊心动魄的征战图景,使人精神振奋,感慨万千。

山海关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关隘,更是两种特征文化的关口,古今往来的人行到此处,心里都做如是想,区别只在于出关还是入关。清代“江左三凤”之一的吴门诗人吴兆骞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曾写《出关》诗,对出山海关走入茫茫东北充满悲情,“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喧喧驿骑尘。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云阴不散黄龙雪,柳色初开紫塞春。姜女石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他最割舍不了的,其实是与中原“故国”的文化别离,“汉家”所表示的绝非一般意义的狭隘民族主义,而是深厚的文化根脉。

站在山海关东门前,城楼上悬挂的横匾——“天下第一关”,字迹雄浑有力,为明朝书法家、山海关人肖显所书。登楼远眺,南望长城伸入大海,北望长城沿燕山山脊蜿蜒而上,正如古人所云的“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长城的入海处——老龙头昂首屹立在渤海的波涛之上。登上“澄海楼”,北望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在崇山峻岭之中;南望渤海,波澜壮阔,水天相接,令人有天开海岳雄襟万里之感。

抚今追昔,山海关险乎,险于天堑!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堕落的王朝能够凭险而固守。明代从这里开始灭亡,大顺天下也是在这里倒台,蒋家王朝的灭亡,也是从这里走向灭亡,著名的辽沈战役,就是从这里徐徐拉开序幕,这里的关隘、城头到处都记载着峥嵘岁月的炮火硝烟。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来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