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的代表性建筑,一向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用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防线。但鲜为人知的是,明朝时期在万历年前后,还曾在湖南修筑了一段长城。由于这段长城主要用于防范苗民起义,因此被称为苗疆长城。又由于其为中国南方的唯一的长城,所以又称中国南长城、南方长城,简称南长城。
南方长城,是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实体遗存,它表现了一个朝代的特征,涵溶了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象,构架了那个朝代治国方法的精神实质,是研究明清两代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鲜活的历史史料。
南方长城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对南方苗族镇压的产物。为了持续统治,持续镇压,想出了这筑墙屯兵,分割统治的毒计。把湘西苗疆南北隔离起来,规定了“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苗汉贸易和文化交往。这是一条由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门、关厢组成的关卡,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
对于这样一道“边墙”,苗胞当然恨之入骨,多次联合汉族人民将其摧毁。早在明崇祯年间,就因“寇乱苗叛,土墙踏为平地。”到了清康熙年间,“虽有边墙而倾颓已久,今不过仅存陈迹”。有人奏请修复“边墙”,终因财力、人力不济,人心所逆,未能全面实施。沈从文先生在1931年所著的《从文自传》中写道:“试将那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贺城(按即凤凰县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七千多座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这些东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叛变’的。”
边墙也好,屯堡也罢,作为镇压苗民起义、破坏民族团结的一种军事设施,无疑都带血腥味,但是客观上它又起到保障了苗地居民的安全,保持了苗民仅有的弹丸之地的安宁,保存了苗族古老文化,促进了“长城”外居民区域的繁荣,展现了苗族精湛的建筑工艺,形成“长城‘内’地方性区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