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沿着石窟的长廊,佛走进了中国(4)
2010-05-07 11:09
流过西千佛洞的河水,是敦煌绿洲的命脉所在,它使荒芜的沙漠戈壁,成为肥沃的绿洲;它使西出阳关的旅人,有了灵魂和精神的栖息地。 今天的人们能
流过西千佛洞的河水,是敦煌绿洲的命脉所在,它使荒芜的沙漠戈壁,成为肥沃的绿洲;它使西出阳关的旅人,有了灵魂和精神的栖息地。
今天的人们能走到旱峡,应该说是真正的行者。荒芜中的旱峡石窟,不知道已经寂寞了多少年,但在遥远的过去,它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距甘肃瓜州县踏实乡18公里的旱峡口,有一处石窟,叫旱峡石窟。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石窟寺的所在地,都是景色优美且洞窟密布的风水宝地,旱峡却是个例外。
这里除了一条简易的山路能够显示人类的遗迹,就再也没有生命的痕迹了。放眼望去,山崖陡峭,光秃秃一片,不仔细看,看不出石窟的位置。原来,旱峡石窟只有两个洞窟,且都在高峻的山腰,距离地面近80米。更要命的是这凌空的石窟没有进洞的通道,只在洞下60多米的地方有脚窝可以攀登进洞,要想一睹它的真容,是一件危险而刺激的事情。
据专家考证,旱峡石窟开凿于魏晋时期,从脱落的壁画断定,唐、五代、西夏曾经重修。石窟内的壁画、塑像多处损坏。旱峡石窟虽然只有两个洞窟,但窟内题记却十分丰富,有26条之多,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不一而足,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汉文题记有3条,属清代。南窟西壁合缝处有一段行书刻写着“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立安西州”。北壁左边有行书刻写“嘉庆十三年”、“咸丰十五年三月五日”。从题记上看,清代这里仍有宗教佛事活动。
偏僻而寂寞的旱峡石窟,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不知道有多少善男信女在这里穿梭往来。也许那时候,这里曾是一块水草丰茂的土地,养育着生命,也养育了信仰。仰望高悬、孤单的洞窟,旱峡的神秘,在我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敦煌以东,东千佛洞的遗迹是让人惊讶的。古河道上,虽然水已断流,但可以想象商旅们沿着有水的地方来到这里,心情是多么的激动。他们把自己的憧憬和寄托,留在岩石上,也把无限的虔诚留给了未来。
西部,在僻静的山林幽谷,叫千佛洞的很多。敦煌有千佛洞(莫高窟)、西千佛洞,新疆也有叫千佛洞的佛教胜迹。而我们要去考察的是甘肃瓜州的千佛洞,属于敦煌艺术的体系,因此,称东千佛洞。
瓜州东千佛洞,距离县城98公里。我们从早晨出发,直到中午,才到达目的地。司机说,一年之中,来这里的人很少,除了文物保护人员和研究人员偶尔来几趟外,几乎没有什么游人。
东千佛洞的洞窟开凿在长山子北的古河道两岸,干枯的古河道如同千年的遗迹,而岩壁上的洞窟,更像是原始人类的居所。东千佛洞现存23窟,保存有壁画和塑像的只有9窟。其中西夏5窟、元1窟、清3窟,壁画总面积486平方米,彩塑56身,尤其以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西夏窟见长,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西夏艺术宝库。
段文杰先生认为: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六幅玄奘取经图的发现,是稀世之珍。东千佛洞的“水月观音变”风格独特:明月高照,彩云环绕,绿水扬波,观音坐在金刚宝座上,座后紫竹摇曳,玄奘双手合十向观音膜拜,猴行者一手搭凉棚、一手牵白马紧随身后。这幅壁画产生于《西游记》成书之前,是难得的形象资料。
我们考察完了东千佛洞之后,内心里一直存留着许多疑问:这里的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荒凉?开凿洞窟的时候肯定不是这样,河道里应是碧波荡漾,大河两岸应是草木锦绣,不然,怎么会有“水月观音”的奇思妙想。
同样是一条河谷,不同的是这里仍然有着不息的波浪在时间之上翻滚,看见它的人总是怀有深深的敬意。五个庙,见证了党金果勒河的风采,也持续着敦煌的风采。与河西众多的石窟相比,五个庙在最偏僻的一隅,暗藏着它的锋芒。
党金果勒河不息的波涛,洗净岁月的尘埃,五个庙的光辉悄悄浮出。就是这条河,孕育了敦煌不朽的文明。然而,就在敦煌如日中天的时候,五个庙石窟却是寂寞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西出阳关的道路上,还有五个庙。天苍苍野茫茫的游牧区,水草丰美的宁静世界里,党金果勒冲积谷地的崖壁上,那像眼睛一样的19个洞窟,大约从北魏开始,就有了开凿的历史。漫长的时光,只有党金果勒闪闪的水波,伴随了它信仰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