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型精美的小面人在每个孩子的眼睛和纯净的心灵中,不只是简单的玩偶,而是一个个形影相随的小伙伴。这里为您展示的这组神态生动,造型精美的面人,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们儿时记忆中的模样,可它却已经登堂入室,成为了人们竞相收藏的艺术精品。
“面人”俗称江米人,据说早在汉代的迎神赛会上的傩舞,便有了面塑艺术的雏形。沿至清代已成为深受民间喜爱的玩偶。直到19世纪初,北京出现了一位独具异彩的民间面塑艺人汤子博,他把面人从最初的签举式玩具,首创成为案头陈设的真正艺术品,使传统的面塑艺术得以升华,所以人称“面人汤”。
汤家还有一门独门绝活儿“核桃面人”,在作品《十八罗汉朝如来》中,半个核桃壳大小的空间里竟能塑出二十几个小面人,虽然每个人物身高只有七八毫米,头部如小米粒大小,但是所塑造的人物不但面部表情形象生动,而且眼珠黑白分明,这就要求作者对面人的造型结构烂熟于心,还要有极好的眼力与耐力,以及娴熟技术功底。
“多闻天王”是汤子博老先生唯一的一件传世作品,他不但创立了近百年历史的面人汤艺术,还大胆的将国画意法揉入面塑中,来表现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戏曲的意境,他的作品渗透着修养与智慧,使原本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面人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
面人汤的作品不但涉及的题材广泛,而且在造型上也极有特点。人物比例按绘画的技法讲究“行七坐五盘三蹲四”,头脸比例讲究“竖三鼻横五眼、左兰台右亭玉”,刀法沉持顿挫,色彩对比和谐,表情取神取韵。这就使作品看上去形象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汤子博老先生去世后,儿子汤夙国继承衣钵,不但秉承了面人汤古色古香的味道,又借鉴了现代雕塑艺术的表现风格与手法,根据需要,把石、泥、木等辅助性材料使用到面塑创作中,是面人汤与其他面塑艺人在制作手法上不尽相同的地方。
“娃娃戏”是面人汤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他不同与其他类型作品的表现形式,没有过多的修饰与雕琢,更加注重的是传神与简练,使作品具有生动的语言。汤夙国在继承深化这一表现手法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抓住人物的造型特征和运动规律,创作了一批极具现代感的面塑造型。
汤家的面人之所以具有小中见大的表现力,在创作技法上还基于汤夙国在大型雕塑创作上的基础,他在整理恢复传统的面塑艺术的过程中,不但继承和发扬了面人汤的风格,而且在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大胆的突破。他在塑造中国传统题材的同时,对现实生活和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也进了新的尝试,使每一件作品不但渗透着修养与智慧,更融入了创作者多层次的文化素质,这位与面团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用十指赋予了面团灵气,他用激情与执著,赋予了面的另一种生命。我们期待着年轻的一代能继续去探索面塑这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