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潮汕独有的女子文化——潮州歌册(2)

2009-04-13 15: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余亦文
辛亥革命之后,潮州歌册的内容,注入了不少反封建、号召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新内容,使温柔纯良的潮地妇女,进一步认识了人生的价值。早时妇

辛亥革命之后,潮州歌册的内容,注入了不少反封建、号召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新内容,使温柔纯良的潮地妇女,进一步认识了人生的价值。早时妇女出嫁或随夫漂洋过海谋生,嫁妆与行囊中,一定要带上几本心爱的歌册作为闺房文宝,寄情以传乡音。在海外的潮人,不少幼时携带潮州歌册走了,长大了一听潮州歌册,乡情油然而生,到老时有时想起,更为潮州歌册中的悲苦人物与故事落泪。有的阿婆是朗唱潮州歌册的能手,一生中不是只识一二部,而是能唱十数部。大多妇女,可以不用手执歌册,光凭记忆,也能滔滔不绝背唱出来。不少妇女、小孩和一些得不到正规教育的人,就以歌册来学文化、学知识、明事理……

近似古代的“说话”和“变文”

“潮州歌册”考其渊源及形成,很难准确界定。若根据现有材料推断,其渊源至少可以上溯至宋代。若从潮州歌册的结构、形式、演唱、内容来看,潮州歌册近似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说唱———“说话”和“变文”。

“说话”在隋代已广泛流传,它是一种讲故事的说唱形式,一般以七言为主,韵白念诵,讲究抑扬顿挫,内容以说小说、史书、民间故事为主,表演者称“说话人”,说话的底本称“话本”。另一种叫“变文”的民间说唱,也在同一时期出现,其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主要演绎佛经和历史故事,本子中注有演唱要求如“吟、韵、平、侧、断”等术语。上述两种形式均为“徒歌”形式(即没有伴奏的诵唱),且属“问字寻腔”(即依字依词定腔调的高低)。

以往认为潮州歌册源于弹词,实则二者相差较远。首先弹词的表演者大多为一至三人,有伴唱,而潮州歌册却没有;弹词表演以小三弦、扬琴琵琶作伴奏,而潮州歌册则自始至终说唱,不用一板一鼓、一弦一琴伴奏。惟一相似之处是均为七言,但民间曲艺的七言体实则举目皆是。昔时潮州歌册虽有个别集子标明歌册的由来,如《宋明珠记弹词》、《隋唐演义右调弹词》,但作为潮州歌册,广集南北说唱台本甚至戏曲本子,以丰富自身的内容,这是很自然的。

潮地从唐代起,中原文化源源传入,宋代是我国说唱音乐的全面成熟传播时期,潮地在南宋期间,由于宋少帝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已成必然,这种文化与潮地土生土长俚俗文化相互融合而成歌册很有可能。若考其“潮州歌册”的结构,内容、用词、句法,就可看出它与“说话”“变文”有共通之处。

潮州歌册的形成年代,《潮州府志》对此并没有记载,也不可能记载,因为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想入正史实无可能。据推测可能形成于明末清初,因最早的旧版歌册是清咸丰年至同治年间的刻本。据老人们的记忆,祖辈传下来的都是手抄本。若在咸丰年间发现最早的刻本,歌册形成年代按理可往前推一点。

俚俗文学感动秀才财东

“潮州歌册”被认为是俚俗文学,文人学士不愿涉足其间,民间素材均为劳动妇女自己提供,成为“歌册”的原始作者。

此举感动了穷秀才们、潮剧艺人们、行铺财东们,在他们的支持下,把流传在潮汕妇女中的民间故事、地方传说、神话故事,编成册子。如饶平潮剧艺人林炳福编写的《柴房会》、《英台行嫁》,潮安浮洋潮剧艺人洪舜编写的《刘龙图骑竹马歌》、潮州市秀才柯逸士写的《曹翠娥传》、余芝伯写的《三义女》、揭阳失明艺人孙耀存写的《车田案》等等。这种歌册更具浓烈的地方色彩,它运用了大量的俚俗乡语,广受劳动妇女的欢迎。

过去潮州府城印制歌册的有“李万利老店”(开创于同治年间)、“王生记”、“陈财利”、“吴瑞文堂”、“王友芝堂”,汕头有“名利轩”,共有十几家。歌册均为木刻本,到清末民初,才有石印本和铅字印本。

但愿“潮州歌册”不被遗忘,让它在潮汕的文化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研究潮汕地区传统文化、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的依据之一。

(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