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帮的骡子满头红,你看我的脚户哥好不英雄。
一溜儿山来者两溜儿山,当脚户的哥哥下了四川……
这是一首传唱于甘肃河州的“花儿”,名叫《脚户哥下四川》,它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曾经兴盛一时的“马帮”生活。
河州,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这块土地将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连接在一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河州人素来“善商贾”。城乡必需品如棉布、茶叶、纸张、食盐、铁器、杂货等,须从外地运来;当地土产的药材、羊毛、皮张、大蒜等,须运往外地。然而河州四面环山,道路崎岖,交通甚为不便。当地的货物运输,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没有普及的年代,主要依靠畜力驮运。以此为契机,运输行业的“脚户”应时而生,赶马贩运成为当地居民谋生的手段之一。他们有的几家联合揽货驮运,有的一家一户就能组成大帮驮运队,南来北往,运送物资,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脚户们在崇山峻岭间的长期行走,不但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交通、行商等习俗,也使祖国西北高原一种源远流长、优美动听的高腔山歌——河州“花儿”更加璀璨芬芳。“花儿”记录着脚户们的生活,更深地寄托着他们的感情。而今,艰难跋涉的马帮正在逐渐被机动车所代替,当年走南闯北的脚户哥,已经习惯于驾驶四轮汽车。初秋之际,笔者对河州进行了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寻访了那些残余的马帮,走进了一种铺洒着汗水与“花儿”的驮运生活。
当驮队快到达目的地时,脚户们要给走在前面的头骡装扮一新,以增加顺利到达的喜庆气氛与喜悦心情。通常,头骡头上被戴上芦花钗;屁股上给戴上“拦搭”;尾巴也经过人们的精心打扮,甚至有的还被梳成辫子,绑上许许多多的尕郎,点缀上红毛蛋蛋。头骡很通人性,当打扮一新走在大街上时,它们一般都会很骄傲地昂起头,不停地晃着脑袋,摇着尾巴,显得神气非常。“花儿”中唱道:“头一帮骡子鸭蛋青,二一帮骡子是巩青。我维下的花儿没实心,阿一个哈说一个苦情。”
作为一名脚户,必须学会几手过硬的本领:一是会收拾鞍鞯。二是会编制笼头和鞭子。笼头要编得合体别致,编出各种精细美观的图案,鞭子则更为讲究。“花儿”中唱道:“打马的鞭子蛇抱蛋”。这种“蛇抱蛋”的鞭子在河州脚户中很为流行。鞭杆用约一尺长硬木制成,下镶铁制鞭把套子,套下悬三连环,鞭头也镶小铁环,鞭梢用皮条制成,上绾核桃编结,美其名曰:“三环鞭”。三是要有一手钉铁掌的绝技。四是要具备一定的兽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