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兴国县是“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兴国山歌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县通过培养山歌继承人,山歌文化进校园,挖掘整理传统山歌资源,开展群众山歌文化活动,使兴国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继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落在红土地上的艺苑种子
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世代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宋朝中叶,一种叫“跳觋”的迷信活动从闽西一带的客家人中流传到兴国,与兴国山歌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法事活动,一部分为娱乐(唱山歌),山歌也从此有了人物、情节、故事、表演,出现了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而后,又逐渐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中,分为即兴唱和的山野田间山歌与职业歌师的室内娱乐山歌,种类主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此外,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显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
然而,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兴演唱。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因此,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语连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在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山歌的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兴国山歌历史虽久,但真正使兴国山歌登上时代大舞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当时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兴国山歌以其即兴演唱、临时编撰,出口成章的特点成为了战斗的号角。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嘹亮的山歌。1933年的“红五月”,为扩大百万铁红军,兴国人民在县城鸡心岭、筲箕窝等地,搭起歌台,各区、乡歌手,轮番登台演唱,连唱三天三夜,在这三天之内,地方赤卫队、少先队,整营整连加入红军,组建起兴国模范师、工人师、少共国际师,从而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千古佳话,在苏区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浇灌中尽显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山歌老树发新枝。1958年,歌手刘承达把山歌唱到了北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兴国山歌以其独特的号召力鼓舞着人民群众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兴国县提出 “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兴国山歌在新时代下继续放出耀眼的光芒。
山歌小分队把歌声送到农民家中
兴国山歌剧团是赣南唯一以地方剧种为主的剧团,山歌剧团结合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与时俱进,充实了大量山歌创作人员和山歌手,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创新了山歌的演唱形式,使山歌从单一的独唱、对唱形式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等形式,并创作出了《山歌情》《与时俱进唱新歌》《送礼》等几十部深受群众喜爱的山歌剧。县文化馆组织了山歌小分队,现有成员8人,分成4组,均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农民山歌手,小分队采取分区包片的方式,直接下到村落圩场、田间地头,长年累月骑着摩托车在各村巡回演出;山歌剧团利用文化部赠送的流动舞台车,轮流到农村进行山歌演出,每年演出场次达150场以上,每次演出都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传播了山歌,扩大了传承山歌的群众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