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民歌创作的五大特点

2010-05-04 10:13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清远
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是人民群众真实生活与情感的写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

 
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是人民群众真实生活与情感的写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歌曲浩如烟海,其内容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早在解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各革命根据地,就开始用新民歌作为宣传和战斗的武器。如:《解放区的天》《军民大生产》《二月里来》等等。这一时期的新民歌和以往的反映人民穷苦生活的民歌不同,它是各根据地人民火热战斗生活的写照,它主要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新民歌”是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与时俱进提出的。它的内涵是:强调“原始性”、“流行性”、“通俗性”、“世界性”和“多样性”。
 
一、原始性
 
所谓“原始性”是指音乐语言的元素。即:人们在劳动中和社会生活中创作的,在群众和民间艺人中广泛传唱的,反映人们喜怒哀乐的原汁原味的民歌和音乐。而我们在创作时,采用了这些音乐中的元素作为动机,这就是今天新民歌所说的“原始性”。因为原始性音乐最纯朴、最自然、也最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很多音乐家都到基层去体验生活,到边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为的就是寻找和挖掘原始性的音乐元素。著名的作曲家雷振邦先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曲,如《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插曲。为了写这些电影歌曲,他在云南、广西等地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掌握了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他的那首《蝴蝶泉边》中就有云南白族民歌《洱源西山白族对唱》的一些音乐元素。原始性音乐最有特点,最具有民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音乐及民族歌曲的发展在于寻根溯源,在于寻找原始性音乐元素。
 
二、流行性
 
我们强调的“流行性”是指:旋律精炼、易于上口、既好听又有特点。下面来看看在中国流传很久的一些四句体民歌,如《四季歌》、《赶牲灵》、《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河淌水》等等。这些民歌体裁简单、题材精炼、艺术性强,听后使人印象深刻。像这样的既有艺术性,又具有流行性的歌曲是中国的经典作品,它应该在全世界流传。因此,我们这代艺术家有义务使中国的民歌具有时代感,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歌曲。我想,今天我们创作的新民歌,就应该向这些四句体民歌学习。使之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流行性,使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听众都能喜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流行性。
 
三、通俗性
 
通俗性是针对歌词写作而言的:即口语化了的写意。写意是中国的一种绘画技巧,它要求用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大家知道,一首好歌词一定是一首好诗,反之则不一定是一首好歌词。那我想原因就在于:口语化了的写意。因为诗在意境上可以不口语化,而歌词无论何种意境都需要口语化,才能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因为音乐是一种随时间流动的艺术,没有时间再向听众解释词意。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