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民歌花坛中的一朵奇葩:漫瀚调(2)
2010-05-05 11:43
这部分以汉词演唱的蒙古曲儿,除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旋律框架外,自然渗入了汉民在唱法上和表达词意上不同于蒙曲蒙词的韵味,运腔舒展了,节奏明快了
这部分以汉词演唱的蒙古曲儿,除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旋律框架外,自然渗入了汉民在唱法上和表达词意上不同于蒙曲蒙词的韵味,运腔舒展了,节奏明快了,吐词清晰了,带有说唱性,易唱易懂。也有少量汉族民歌山曲儿被采用,原因是它们的曲式和基调与上述那些蒙曲儿相近。综述这两部分民歌合成一体后的风味,似蒙非蒙,似汉非汉,有蒙有汉,半蒙半汉,形成了一个在鄂尔多斯民歌以至在内蒙古民歌中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歌种,准旗人民叫它漫瀚调。
“漫瀚”是蒙语“芒赫”(沙梁沙丘)音译的不同用字,用“漫瀚”二字,是寓意沙梁沙丘海海漫漫,浩浩瀚瀚。准格尔境内遍布沙梁沙丘,这些地区多为半农半牧,蒙汉相居甚密,相交甚密,漫瀚调便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自是必然,并给它以蒙语沙梁汉泽取名,直接表明了它的产地,同时也包含着它是从蒙族音乐中枝生出来的一个派系,一名双关二意,可称精巧。
关于漫瀚调产生的年代,有关史料中目前尚未发现明确记载,没有定论。但笔者在四十年代初一脚踏进准旗境内时便听到了远山上唱着这种歌声,并从一些歌手们口中得知这种歌儿在他们的祖辈时就已传唱,有的歌词还是半蒙半汉,半汉半蒙,歌词如下:
毛日牙乌奎(马儿不走)拿上鞭鞭打
努胡日依日奎(朋友不来)捎给一句话
爬场毛驴也是“依勒吉格哇”(毛驴哇)
小脚脚女人也是“努胡日娃”(朋友哇)
从这两首蒙汉语混用的歌词来看,一是蒙民最早编唱漫瀚调的痕迹显露,那时的蒙民还不愿失去面子完全丢弃蒙语,二是蒙汉话混用,更能吸引听众;再从歌词中的“小脚女人”一语而论,女人缠小足是在清朝时期,汉族女性为之,民国之后,我地汉族女人已不缠足,可见这句词的产生年代与汉民进入准旗的年代清朝末期正好投合,那么,漫瀚调产生在这个时期至今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是可以认定的。
漫瀚调是准格尔旗的特产,除前面讲过的一些根由外,还有如下情况可以说明,一是漫瀚调里所采用的蒙名曲子后来改叫汉名时多数用了准旗的地名和人名,如:双山梁调、合彦梁调、黑岱沟调、巨合滩调、德胜西调、黑召赖沟栽柳树调等,人名有妖精太太调、二少爷招兵调等;二是准格尔人演唱漫瀚调有天资、有传教、有习俗、人人爱唱、人人会唱。人们在院子里编织缝缀、在山野里耕牧劳作、在赶车运行的路上,在探亲乘骑的马上,或细声低吟,或大嗓高唱,总要舒发他(她)们彼时彼地的感情,有时只是为了驱除寂寞和壮壮心胆,都属单人清唱;还有聚会演唱的,是继承了蒙族酒宴歌舞的习俗,多在婚寿喜庆之日,东家主办;节假时令之时,乡友主持,邀请众多歌手乐手铺开摊场演唱,俗称“座唱”,每举办这种活动,都会招引来很多听众,十分热闹。
解放前,农牧民缺吃少穿,可就是不缺乐器,多数人家都有一件或两件土制的梅(笛子)、西胡、三弦、扬琴,会吹拉弹奏的人比比皆是,只要有人嚎哄一声红火,乐手和歌手们便从四面八方来到约定地点,演唱半夜,若是喜庆之事,彻夜不散或数日不散。在这种场合演唱,不分蒙汉,不分宾主,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人人都可插嘴。演唱形式多为男女对唱,一问一答,一起一落,即兴编词,出口成韵。演唱者可以大篇幅大段落地描述某个情景和某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这种唱法十分招人喜欢,百听不厌。因而,对唱形式是漫瀚调生命力经久不衰并日渐兴盛的主要因素之一,准格尔歌手在这方面显露了非凡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