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活化石——超化吹歌(2)
2011-06-02 09:15
渊 源 超化吹歌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民间鼓吹乐,首先在于它不是自然成熟于民间的东西。只有多方面的音乐元素经过了专业的融合创造,它才可能兼有丰富
渊 源
超化吹歌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民间鼓吹乐,首先在于它不是自然成熟于民间的东西。只有多方面的音乐元素经过了专业的融合创造,它才可能兼有丰富的层次和典雅的风格。其次在于它所包含的梵乐元素。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北魏时达到鼎盛。南朝梁武帝曾把佛教定为国教,前后四次出家为僧。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十几位帝后出家为尼。在宫廷与佛教联系密切的这样一个时期,宫廷礼乐与佛教音乐相互熏染浸润,是可以想见的。
鼓吹乐与超化地方的密切联系,也是藉由佛教建立的。超化寺建于东汉,兴于北魏,盛于唐。唐开元年间西迎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分十九座寺院修塔藏之,超化寺是其中之一,列为“名刹拾伍”。超化吹歌作为地域音乐形式,就是随着寺院的建立和兴旺发达,先在北魏时期以宫廷鼓吹曲的形式走进寺院,成为佛教法乐;后在唐代借助以歌舞音乐为标志的音乐艺术的高峰式发展,经过充分的涵育,成为兼具宫廷格调和梵乐韵味的成熟音乐。
也许正是经历了这样的逶迤跌宕,超化吹歌才有了江河一样的隐忍与浩瀚。
流 布
汉时的鼓吹乃至后世的吹歌,一直被奉为十分高贵的音乐,汉时万人将军方可备置,魏晋后衙门督将也可用之,但普通百姓无缘接触。
超化吹歌流布于民间的时间,一说始于明代。但是推测起来,吹歌由宫廷到民间,应该是经由寺庙,与前后几次的灭佛事件有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先后灭佛,每有大量的僧尼从寺庙被赶回民间。北魏太武帝下诏,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役;北周武帝废止佛教,迫使300万僧尼全部还俗,相当于当时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唐武宗灭佛,还俗僧尼达到26万多人。
超化吹歌向民间的流布应该不是由于偶然事件,而是由这些还俗的僧尼逐渐带到民间的。只是到了明代,由于资本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民间音乐组织不断繁荣,长期流散于民间的超化吹歌,才有了它的落脚点——“吹歌社”。此后,超化吹歌就凭借这种音乐组织和迎神祭祀活动,代代流传。
吹歌中那种隐隐约约的民俗气息,就是这样浸染而成的吧。令人吃惊的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民俗的浸染竟是如此微弱。也许,一种质地密实的东西,在与环境的相处中,更多的是向外辐射,而不是吸收;就像颜色里最强悍的黑,虽然也会不可避免地吸收临近环境中异质色素,但永远是它辐染环境,而不是被环境清洗。
传 承
吹歌的难于学习,一在于曲谱。吹歌一直沿袭古老的工尺谱。工尺谱的识谱,对于现在的人而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难题。二是它要求经验式的技巧。吹歌的曲牌和乐段,一直是师徒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录;尤其是主乐器管子的吹奏,除手指的技巧外,要通过哨子含在口中的深浅、口形的变化、气息的大小,来控制发音的高低和音色。以管子难学,故有“年箫月笛当下笙,三年管子不中听”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