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一 极文思之蕴籍,画中有诗,意味冲融
古人云:“夫画者,文之极也”,一个“文”字道出了中国画境界的至关要捩。李可染先生讲:“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的,山水画的境界最终体现在画中的意境里。所谓“意境”,其“意者,心之所造;境者,又意之所造”(林纾《春觉斋文论》)。故而,意境的抉启首先来之于画家的文思境界,由文心而能通会自然山水,最后形诸、迹化于画家的笔墨语言之中。一句话,艺术境界来之于画家卓绝的文思境界,所谓“品格换来品格”(歌德)。文思境界,一,来至于学识修养;二,来至于林泉之志。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罗万卷书,自然心胸朗澈、名理充备。一个人先无俗念填委胸次,其吐属自然没有鄙倍之语,气质自然高华,境界自然高远;行万里路,既开拓眼界又能助养林泉之志。而林泉之志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尤为重要,画家有林泉之心,才能将山水作为文章来品味、当作美人来欣赏,才能“目之所接,神遇迹化”。笔下的山水才能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古往今来,大量的山水诗歌、游记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多读、多体味古人山水诗文,不啻是一条有益于提升画境的方便之门,继而能做诗,则更有利于艺术境界的质的飞跃。
言境、物境、意境之间的关系就是本体(言)、客体(物)、主体(意)的关系,即笔墨、造化、心源的关系,三者关系互为因果,缺一环都不可,唯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构建出崇高、博大、深远、典雅的山水画境界。综上所述,在境界的觉识上,画家一定要具有“崇高”的意识,画家除了强调绘画言境的高峰追求外,更要自觉地致力于国学的修为,使学养、品格、文心得到应有的提升,以丰厚自己的艺术底蕴,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贴近文脉,才能使自己的艺术道路行之久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抱抱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