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隶书非“隶”

2009-06-22 16:5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今有一种书体:几乎每一笔都是断开的,笔画波磔分明,讲求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结体为横势,字形方扁,气势开张,字距大于行距。

今有一种书体:几乎每一笔都是断开的,笔画波磔分明,讲求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结体为横势,字形方扁,气势开张,字距大于行距。此即今人所谓之隶书。这种约定俗成的称谓由来已久,但若仔细推之,“隶”书之名实乃误用也。

今人所谓隶书,多代指汉代的分书。但是从书法史的观点来看,隶书并不等同于分书。事实上,隶书在汉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卫恒《四体书势》载:“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减损,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程邈所定乃隶字也。”当然,这个故事附会的成分比较多。因为早在战国纷争时期的秦国,这种带有隶意的字体就已经被使用,所以更准确一点的说法可能是,隶书并不是程邈个人之独创,只是经了他的手才得以成型。

汉字一直都有两套书写系统:一是正体,一是俗(草)体。从这一点来看,今人所谓的隶(分)书是属于正体字系统的,而最初的隶书只能算作是一种俗体。俗体字其实就是正体字的快写,隶书作为一种俗体字,就是对秦大篆快写造成的结果,所以有“隶书者,篆之捷也”(卫恒《四体书势》)的说法。秦以法治国,官狱事务十分繁杂,而篆书之繁难也是有目共睹,所以隶书的产生也就势所必然。俗体快写有两种方法:一是简化,一是连绵。隶书选择了前者而很少用到连绵,所以它只能被看作是一种俗体字,与作为正体字的分书明显就不是在一个书写系统里面了。

而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分书明显比隶书晚(其实隶书比秦小篆还要早)。隶书发展其实很不规范,在汉朝时流行开来,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先是由隶书分化出分隶和章草。沿着章草这一线,就逐渐发展出了草书。而沿着分隶则又出现了分化:一线演变成了楷隶(即后来所谓的行书),最后形成了楷书;另一线则发展为分书(另:分书同时也受了篆书的影响,但与隶书的血缘关系更近)。不过,这种分书直到东汉才渐趋成熟。正因为隶书分化关系相当复杂,后人也就不可避免地越理越乱。魏晋隋唐和北宋时人理得还算清晰,但到了南宋就明显乱套了。从宋高宗将分书称为隶书以降,隶书之名就逐渐取代分书,成为五大字体之一,久而久之,分书之名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话语了。

(责任编辑:清净如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