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内美”。自上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艺术观点的碰撞,人们在中国画传统的认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人以感受外来形式语言,作为评判中国画作品的标准,以借鉴融合为手段,有新颖可取之处,但也有使中国画走入“充满鲜花的陷阱”的危险。
中国画讲究 “以形写神”、师法造化,900年前郭熙就告诉了我们优秀艺术品是一种有机的“生命形式”。他在《林泉高致》里这样说道:“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钩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是从“生命形式”这一艺术的本质特征论述创作所需承续的基本内涵。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总结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的外孙王蒙为我们创造了“牛毛皴”、“解索皴”,是史无前例的创造,如《春山读书图》就反映了他的典型风格。如果我们熟悉画史,就会知道,他的风格不是空穴来风,是由董巨披麻皴“弧线”变易而来等等。这些生动的事例和作品说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种种技法、审美观点,都是前辈为我们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我们不应舍弃他们留给我们的“财富”,随意改变,或者不加思考地拿别人的东西往我们的艺术传统上嫁接,试图改造我们的艺术。而应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研究,接过前人的接力棒,脚踏实地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