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绘画艺术从设色画发展到纯水墨画,没有笔墨是不成其为作品的。
关于笔墨的问题,梁(南朝)肖绎首先提到“笔精墨妙”,而且特别强调笔墨在绘画上所起的作用。在唐朝末年,荆浩批评吴道子和项容的作品时说:吴道子有笔无墨,而项容有墨无笔。所谓有笔无墨、有墨无笔,不能从有无的本义来理解。它是指绘画中用笔、用墨的技法功力够与不够、好与不好。由此可见,笔墨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所起的作用。
这里,略举数幅作品从笔墨的特点上加以说明。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用笔多以细长圆润线条,中锋行笔,形如披麻,皴擦后用墨破色渲染,再层层点苔,深淡适宜,充分表现出南方山水景色。宋梁楷《泼墨仙人图》,作者向以减笔画法著名,此画用笔精炼到不能再少,纵笔豪放,泼墨淋漓,笔墨技法独具一格。又如北宋米蒂《春山瑞松图》,以水墨横点作山峦皴笔,又以双勾或空白表现浮云,且专以云雨山水为主题。有时只以水墨作深淡晕染,几乎找不到下笔踪迹,他强调笔与墨所表现的气韵。这些是米家山水的特点。再如元王蒙《青卞隐居图》,作者以卷曲的解索皴笔,扩展了董、巨体态,这一画法形成一种特殊面目,其特点是,用笔平淡皴擦较多,有时用粗壮的焦墨干笔擦或点,起到一种奇特的变换效果。再如元倪林《赠周伯昂溪山图》,作者善用侧锋干笔皴擦,也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他在理论上提倡抒写“胸中逸气”,“绘画不求形似”。许多名画家,他们的艺术地位取得正是体察生活、描绘又能笔精墨妙的结果。因此说,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上应特别强调笔墨技法,要讲究用墨。比如在临摹古人真迹时,往往就可能发现内容与笔墨之间的难易与高低的问题。因为内容形象还比较容易依样画葫芦,而以笔墨神态来看一幅画就难于一致。由此可见,艺术作品的形成,相当重要的是依靠精妙的笔墨技法来表现。我们经常出去写生,往往用铅笔或炭笔能画出较好的写生作品,而不易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满意的作品,其中关键问题就是“笔墨”技法还不过硬。这说明从事中国画的人如不从笔墨这个基本功方面刻苦用功,作品就不可能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的艺术特征,更不用说取得造就了。故通常欣赏或评论一幅画,要形似,也要神似,这种生动的神态与神情,就要依靠精妙的笔墨进行表现,否则就生动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