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用笔,最好先在书法方面下一番功夫,要得真草隶篆之笔趣于画法,用笔才能流畅自如,浑厚沉郁,取得传统笔墨的效果。
用笔须有轻有重,重如高山坠石、轻如蛛丝飘荡。我们看宋元山水如董、巨,倪、黄,或明代沈石田等,每点都点的沉着。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这全凭腕力,必要时还须兼用腕力,方显出灵空而不刻板。当用笔须重时,要重而不死,要按得下,提得起。写字画画都要悬腕,腕力的妙处就在于此,使用笔轻、重都能得力。
行笔应无往而不回、无垂而不缩。往而复之,可以使笔墨沉着不虚浮。作画运笔应该多以中锋,以求墨痕线划呈立体感,画好树木、巨石之类。侧锋画的线划呈扁形,如今也有不少人用以画石,也有一定的效果。吴昌硕先生深谙书法,最得力于石鼓文、汉隶、草书,包括金石篆刻,并能融会书法金石气贯通在画面点划之间。缶翁画藤萝用笔遒劲、苍辣,没有篆、草之功是画不出的。吴昌硕题画藤萝常见此题句:“悟出草书藤一束,人间何处问张颠。”即点出了他的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画石用笔有勾有勒(没骨法、泼墨法当例外),然后加皴擦,再以淡墨破之,使有变化。勾勒用笔要有波折。波是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态,折是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随画意对象的表现要求而起伏变化。要自然,切忌造作。如王蒙画山水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任伯年画人物衣褶线条即以此得法。画石笔须留得住,画树笔须放得开。此法于山水画和花卉画都适宜。我们从石田画中尤可见此功。笔应有枯、有湿,从枯湿之中求得变化自然。作画打点也不可忽视笔力和墨气变化,打点还须注意到密中求疏、疏中求密。古人论画花卉,称为“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画山水画也应如此。总之,疏于密、虚与实是处理章法上的重要环节,作画在起稿时,先要有一番经营,不然画面就会发生画面平板的弊病。
用墨,古人强调用笔,尤重用墨。论用笔法,必要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所以评画时通常称谓笔墨如何,即指笔墨技法程度如何。笔与墨结合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整个画面的神采。在谈用墨技法之前,先谈一下墨的选用。这个问题,苏东坡曾讲过:“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犹如小儿目睛。古人用墨必择精品,盖不特借美于今,更得传美于后。晋唐之书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色赖以保全。若墨之下者,用浓见水则沁散湮污、未及数年墨迹尽脱;蓄古精品之墨,以备随时致用,或参合上等清胶,新墨研之,是亦用浓墨之一法也。”如今书画家选用之墨多以漆烟,贡烟、顶烟为主,也有人习惯用松烟墨,其实松烟墨色在装裱时容易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