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夜风生碧柱 春水咽红弦——唐诗与古筝(2)

2009-08-10 13:1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二) 或许是由于古筝最初流行于战乱纷飞的战国时期的缘故,或许是出于古筝本身的原因,筝乐往往寄托了老百姓的流离失所、生死离别的愁苦,听来

(二)

或许是由于古筝最初流行于战乱纷飞的战国时期的缘故,或许是出于古筝本身的原因,筝乐往往寄托了老百姓的流离失所、生死离别的愁苦,听来使人凄婉哀怨,所以古筝又有“哀筝”之说。筝乐的这种哀愁情绪,一直延续到后世,甚至成为了古筝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唐诗中的咏筝诗也多记述了古筝的这种哀怨凄楚之苦。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这一首构思奇妙的赠别诗,别出心裁地采取了以秦筝的苦声作为贯串全诗的线索,极力渲染了悲愁的气氛,诗中以“声最苦”和“怨调”点名悲苦是筝曲的基调,很好的用弹筝的效果将离别之苦表达出来。同样,唐代另一诗人常建也在《高楼夜弹筝》一诗中,对于古筝的哀怨凄楚之苦给予了极其幽深的暗示:

高楼百尺余,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常建《高楼夜弹筝》

此诗喻筝之苦,可谓让人浮想联翩了。前四句紧扣主题,后四句急转而述筝声的急切悲凉。诗人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突出了“高楼夜弹筝”的主题,而最让人难解的则是全诗只此一“苦”字,却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使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但细细品味,此一“苦”字却又无具体内容,不知苦从何来,何人之苦,这正是此诗之特,让人回味无穷。

类似上述这种记述古筝之凄婉哀怨、肠断魂愁的唐诗如张《听筝》一诗: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是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张祜《听筝》

唐人李远的《赠筝妓伍卿》中也有“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之句。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泪》也说:“苦调还吟出,深情咽不传。”大诗人李商隐也有一首诗诗名即为《哀筝》。可见唐代的许多筝曲都表现了这种哀伤的情绪。只可惜年代已久,我们只能从这些诗篇当中体会“苦筝”的哀怨之苦了,却无法亲耳聆听到当时能够使众多诗人为之愁肠百断、潸然泪下的筝声原曲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