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筝在我国历代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而流传甚广。唐代时期,唐“十部乐”中的“清商乐”都运用了筝,从敦煌第220窟初期“东方药师净土变”中的歌舞伴奏乐队来看,筝是被列为右侧上席的首位的,可见筝在唐大曲中的地位。从诗人白居易所写“奔车看牡丹,走马听奏筝。”之句,也可以看出筝在民间就已经广泛流传,当时著名的筝演奏家据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就有李青青、龙左、常述本、史从、李从周等人,然而,综观唐诗中对筝手的记载,却以女性居多,这似乎与我国历史上的“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历代皇室贵族的荒淫无道的糜烂生活的泛滥,颇有姿色的宫女便充盈于宫中,她们为表达思归之苦,也常常借“筝”发挥,述说着幽禁之苦。
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鬐鬣。三声白猿臂拓颊。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顾况《郑女弹筝歌》
这首诗首写筝声的动听,以“天上声”相比拟。次写筝声之感人,主要采用旁衬烘托的手法:赤鲤露鬣鬐 、白猿拓颊、羞杀黄莺等,声声相接,层层加深,“落花惹断游空丝”喻出了郑女的可怜身世,一“断”一“空”表达了作者对郑女的不平遭遇所给予的深切同情及由听筝所引起的哀思,可谓含蓄蕴籍,情味深长,寓意双关(“丝”与“思”谐音),情真意切,给读者以仙乐之美的想象。
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令恨识迟。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昭阳宫里最聪明,出到人间才长成。遥知禁曲难翻处,犹是君王说小名。——李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
全诗婉曲地述说了宫人饱尝幽禁之苦的怨恨,初写美人之姿容,颇有“恨识迟”之感,尔后述说了宫人的愁苦状筝时的凄清,这也是唐代音乐诗中的一种常用手法。末叹如此聪明的美人,只有“出到人间才长成”,诗人对美人曾在禁中的思归之苦是含有深意的。宫女如此,即便是出宫乐女也难免不再遭受零落之苦: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伊洲》泪万行。——温庭筠《弹筝人》
“事玉皇”、“教宁王”足以说明弹筝女不仅召入宫廷,且还红极一时,然而,仅靠“艺”和“色”以用招徕宫廷的欢笑是不会长久的,随着世事沧桑的变化,宫女如今的飘零终以“泪万行”而宣告结束,诗人以一位弹筝女的苦难遭遇,采取今昔对比的手法,不仅表现了弹筝人命运的巨变,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对世事变易的深沉感慨,鞭挞了黑暗社会人们深受苦难生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