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突破古人成法 清初“四僧”画艺赏析(4)

2010-02-04 11:4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杨新
石涛:寓奇思于奇笔 现存石涛最早的作品是他作于武昌的《人物山水花卉册》,时仅16岁。石涛一生的绘画,根据他的生活历程、思想变化和艺术探求,可
 
石涛:寓奇思于奇笔
 
现存石涛最早的作品是他作于武昌的《人物山水花卉册》,时仅16岁。石涛一生的绘画,根据他的生活历程、思想变化和艺术探求,可分为启蒙期、奠基期、蜕变期和高峰期。16岁(1657年)以前可以说是他绘画的启蒙时期,39岁至50岁(1680—1691年)是石涛绘画的蜕变期。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交零落而新朋增多,其中不乏官僚权贵,石涛的思想日渐起了变化,遗民意识渐渐淡薄。他先后在南京和扬州迎接康熙皇帝,感到无比荣幸;画《海晏河清图》颂赞新王朝;应辅国将军博尔都之邀赴北京,游历于王侯贵胄之门等等,都有违他的初衷。一方面石涛对康熙皇帝有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他又背着沉重的明朝皇族出身的包袱,社会对他的期望也是两股截然不同的舆论压力,因此他的思想陷入了极端的矛盾,时时借诗画创作宣泄出来。这一时期,也是他艺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
 
石涛对绘画的思考是从不满画坛现状开始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在题赠常涵千的画中说道:“唐画,神品也;宋、元之画,逸品也。神品者多,逸品者少。后世学者千般,各投所识。古人从神品悟得逸品,今人从逸品中转出时品,意求过人而无过人处。”这段题跋很有见识,特别是“悟”和“转”两字用得非常贴切。他所批评的“时品”是指泛滥于明末清初、一味追求元人逸笔而徒有形式的作品,其中是否也包括风靡画坛的“四王”作品尚待研究。但他的针对性确实与董其昌等人提倡的“南宗”绘画有密切关系,而“四王”往往被人们奉为“南宗”衣钵继承人,且炙手可热。
 
的确,石涛的绘画得益于他常年累月广游名山大川,特别是他多次游黄山和画黄山,使他体会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他说:“足迹不经十万里,眼中难尽世间奇。笔锋到处无回头,天地为师老更痴。”《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是这一时期石涛绘画总结性的作品。笔墨的老到精练,峰峦结构的气势磅礴,说明他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峰。其令人感奋处,正如卷后听帆楼主潘季彤所说:“此画一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为之心惊魄动,真奇也。寓奇思于奇笔,即以奇笔绘奇峰,石涛子洵无愧为一代奇人已。”
 
从51岁至66岁逝世(1692—1707年)是石涛绘画创作的高峰期。初到扬州时,石涛的心境很不平静,北游的失意又使他忆及许多往事,师兄喝涛去世使他失去了一个依靠,家庭的包袱又需要他还俗,因此他拼命作画,借作画以宣泄胸中块垒,创作数量激增。其后,由于技巧熟练,经济方面亦已无忧,石涛晚年的绘画创作进入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其作画,无一法,无非法,笔随心运,意到笔随,出神入化。石涛的山水画,粗犷处,浓墨大点,纵横恣肄,下笔如急电惊雷;细微处,勾皴点染,笔无虚下,结构谨严。他敢于突破前人成法,例如用赭代墨皴擦山石,用石青作米点,用藤黄、胭脂相间作杂点描绘灼灼桃花,都是前人未曾使用过的方法,使色彩在山水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所造的景和境,构图巧妙新奇,重峦叠障处非人迹所能到达;垂柳蒹葭,又为寻常所见。他从寻常景物中发掘出的新颖构图,往往在人意想之外。所以石涛的山水画淋漓畅快处动人心魄,细腻抒情处感人至深。山水之外,石涛擅长人物、花卉、兰竹。《梅竹图》轴和《高呼与可图》卷是他花卉墨竹画的代表杰作。石涛并不以墨竹专长,但他的墨竹姿态多变,笔法灵活,墨色苍润,生趣盎然。郑燮赞曰:“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