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农民画
萌生于“大跃进”年代
舞阳文化味浓,这种浓厚的文化味成就了舞阳农民画(现代民间绘画);舞阳农民擅长绘画,擅长绘画的农民丰富了舞阳文化。
农民画,确切地说叫“现代民间绘画”,产生于狂热的上世纪中叶的“大跃进”年代。在当时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的大背景下,“人人当诗人、个个当画家”的口号风靡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由于政治力量的推动,以“大跃进”为主题的壁画创作,像飓风一样从农村吹向城市,从局部吹向全国,形成了群众性的“壁画运动”.
舞阳县是当时全省闻名的“壁画县”之一。舞阳素有画迎壁墙的传统,自然就有一些民间画家。文化馆的美术干部担负着壁画创作的组织辅导工作,带领群众中的美术骨干去完成这项任务。街头巷尾、村头路口,随处可见歌颂“大跃进”的宣传壁画。
当年的壁画多是漫画、宣传画或是夸张了的图表,配以宣传口号或民歌民谣,如“庄稼长得刺破天,坐着飞机掰玉米”、“一台拖拉机拔不动一棵红薯”等等,内容充满乌托邦式的狂想,却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意义。
若撇开政治因素,诗画满墙的“壁画运动”,也有着农村文化大普及的意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舞阳农民画萌生了。
壁画创作向纸面转移成就了农民画
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沉寂,“壁画热”也降温了。这时,文化馆的美术干部从“普及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群众文化创作”的工作职能出发,组织农民画作者把以墙壁为载体的壁画创作转移到纸上,把绘画题材由虚幻的大丰收转向现实生活,以现实主义代替被“浮夸风”扭曲的浪漫主义,描绘修水利、摘棉花、播种、收割等生产内容。
王文浩,今年60多岁,曾担任舞阳县文化馆馆长多年,现已退休。据他回忆,1963年,舞阳县文化馆召开业余美术创作会议,要求当年的壁画作者转向纸面创作。由于作者大多是农民,才有了农民画的称谓。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还产生了牧民画、渔民画、工人画等等,农民画可以说是群众业余美术创作的代名词。
由“壁画运动”向农民画创作的转变,是农民画的第一次升华,其大普及也是政治推动的结果。
王文浩说,当时正处于“文革”之中,原有的艺术样式几乎全部成了“封资修”、“四旧”而被破除,只有农民画才真正称得上“普罗艺术”,即“无产阶级的艺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艺术”.特殊的历史环境,倒也为农民画提供了生长条件。
这时的农民画无疑是政治运动的附庸,但在艺术形式上则努力向专业绘画靠拢,或工笔重彩,或单线平涂,或追求年画效果。由于作者功底不深,农民画显得稚拙朴实。
在开掘民间艺术资源中异军突起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拨乱反正到80年代的第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举国上下焕发生机,农民画得以在艺术道路上审视自我,寻觅自身存在的价值。
上海金山农民画作者在辅导老师指导下,比较成功地把民间艺术的一些特色运用到表现现代生活的绘画中去,使金山农民画发扬民间艺术传统,描绘现实生活,突出艺术个性,形成了独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