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阳农民画的“前世今生”(2)
2010-02-24 09:27
舞阳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悠久。舞阳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批距今8000年的甲骨契刻符号和骨笛,反映了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艺术。借鉴
舞阳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悠久。舞阳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批距今8000年的甲骨契刻符号和骨笛,反映了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艺术。借鉴金山经验,舞阳农民画作者在辅导老师指导下积极开掘本地民间绘画艺术资源,使舞阳农民画从宣传工具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舞阳农民画受到相当深厚的民间美术传统熏陶。舞阳县境内,原始泥塑、彩陶、汉代画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绘画图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锦画、壁画、刺绣、剪纸、灯花、编织、布娃娃、香布袋、门神画等民间绘画美不胜收,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特别是在舞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与南阳画像石如出一辙,部分图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十字花朵图”、“朱雀对语图”、“狩猎捕禽图”等栩栩如生,对舞阳农民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舞阳民间绘画还受到舞阳近代书画名家的影响。舞阳绘画艺术历史悠久,近代涌现出一些书画家,比如清代舞阳着名绘画家、章化简城村的孙和尚,善写精画;民国时期舞阳吴城镇画家朱荣轩,先后就读于开封东岳艺师、上海美专,与人联合创办河南艺师,其画作受到我国着名画家刘海粟等的赞许。还有孔广脉、付汝霖、臧銮波、钟去兵等书画名家,对舞阳绘画都有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舞阳绘画艺术有了更大发展,着名画家王铸九、李新雨曾在九街乡胡岗村定居作画,对当地民间绘画有很大影响。
世世代代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文化艺术熏陶,加上家传身教、耳濡目染,舞阳县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舞阳农民画作者从民间艺术里汲取丰富的营养,让舞阳农民画发展起来了。
农民画是一个新的画种
舞阳农民画指的并不仅仅只是由农民创作的绘画,而是一个新画种,人人都可以涉足。1987年,农民画被正式定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
舞阳农民画源远流长,滋生于古老文明的文化环境,从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剪纸、刺绣、泥塑、壁画等)的古老传统发展而来。它以丰富的生活为源泉,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民间文化,又融合着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描绘民间习俗,讴歌现代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农民画风格。
王文浩说,舞阳农民画的艺术个性主要体现在创作上的主观随意性、造型手段的意象性和形式构成的装饰性。民间艺术家的艺术主张是“心里怎样想就怎样画(怎样做)”、“怎样好看就怎样画(怎样做)”.这种艺术观与中西写实画风和传统文人画风的艺术观是不同的。舞阳农民画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民间艺术精华运用到现代民间绘画创作中去,享有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
西方绘画以“模拟自然、再现对象”为目的,传统的中国画也要求“应物象形”,而民间画家则是“只要心里有,画笔随心走”,强调主观随意性。这种主观随意性并不是完全脱离自然形态的信笔涂抹,而是以直觉感受为前提的主体意识张扬,是主观激情的洋溢。艺术思维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必然带来造型手段的意象性,重意境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模仿和再现,重情绪而不强求表象的逼真,一切服从作者的主观情感、观念和意趣表达的需要,是对记忆中形象的提炼、改造、夸张和变形。
舞阳农民画在形式方面讲求装饰性,但在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场面情节的完整性和主题的明确性方面,其绘画性仍占主导地位,并不同于装饰画。在色彩运用方面,舞阳农民画既不像传统文人画那样重笔墨情趣或“随类赋彩”,也不像西方绘画体系按照写生色彩去精细描摹,而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主观地运用色彩,追求艳丽、强烈的效果,把色彩当做表达情绪的手段而不受各种色彩关系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