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徽剧的落寞转身:盛极一时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04-05 17: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虽遭遇“家道中落”的窘境,但目前依然在徽州部分地区流行。

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虽遭遇“家道中落”的窘境,但目前依然在徽州部分地区流行。它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清朝曾盛极一时。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徽剧艺人遂多改学新腔。

艺术特色:粗犷豪壮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的唱腔曲牌较苏昆粗犷强烈,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大小唢呐伴奏,配以大锣大鼓,气势宏伟。吹腔以笛和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等三类唱腔结构体制。拨子以枣木梆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二簧除老二簧用唢呐伴奏外,其它都以徽胡为主,分男女宫,有导板、原板、回龙、哭板、散板、流水等板式。西皮也以徽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亦称慢垛子)、流水(亦称紧垛子)、原板、叠板、哭板等板式,分男女宫,有西皮、反西皮两类。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俚歌,也包括□□腔,生活气息较浓,已记录下来的有70多首曲调。伴奏乐器多以徽胡、笛、唢呐为主。徽胡又称科胡,木杆、丝弦,琴筒内直径为二指,用短弓弓法,配以揉、滑等指法,有独特风味。另有一种乐器,称为“先锋”(亦叫“挑子”、“虾须”),喇叭形,长五尺,铜制,分三截,可伸缩,用于出将、法场、出鬼怪。打击乐器有单皮鼓、牙板、大堂鼓、云鼓、徽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等。

角色分行早期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 9行。浙江徽班分老生、老外、付末、小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丑)、四花脸、杂(扮演龙套、老虎、狗,兼管三箱即道具箱)共15行。

徽剧在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由于继承了安徽旌阳(今旌德)一带目连戏艺人的技艺,徽戏表演一直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许多特技,并吸收民间武术如“红拳”等成为武打中具有特色的招式。

形成方式:博采众长

徽剧在清代乾隆以后,广泛流传于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在川剧、湘剧、赣剧、闽剧、粤剧、滇剧、黔剧、婺剧、淮剧等兄弟剧种里,都可以找到徽戏的影响。

在徽戏声腔发展过程中,它曾先后吸收了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秦腔、京腔、汉调等各种艺术成份,故而到徽剧成熟时期,徽戏的声腔共有九大类,即:青阳腔、四平腔(徽州腔的变种)、徽昆、昆弋腔、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而以吹腔、拨子为其主要声腔。在这些声腔中各有特点,又各有代表性剧目。如吹腔,轻柔委婉、情意绵绵,它有弋阳的古风,又有昆曲的韵味。又如“拨子”,这是徽戏中常用的声腔,它的特点是高亢激越,苍劲豪迈,适宜于表现战争题材剧目和人物的悲怆、深沉感情。此外如青阳腔,它是最古老的声腔,直接由弋阳腔脱胎而来,曲调古朴优美,并保留着“后台帮腔”的特点。徽昆,则是早期“徽路徽戏”经常演出的剧目,且以武戏为主,唱腔气势雄浑、豪迈粗犷,它既有昆曲的余韵,又有老“徽州腔”的土味,听来令人荡气回肠,心情振奋。至于皮、簧腔调,大致与京剧相似,但徽剧更古朴、更具乡土气息。

传承现状:一派萧索

民国十五年前后,由于京、沪等地强大的京剧浪潮的冲击,徽戏则渐渐衰落了。其中有的徽班加入了“京徽合流”的队伍,既演京剧,又演徽剧;有的艺人则“改弦易辙”,认为徽剧过时了,便改学京剧,加入了京班。特别到了民国二十六年前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农村经济破产,加之国民党政府对徽戏采取摧残政策,故大部分徽班陷入了困境,而相继解散,艺人流离失所或解甲归田。正如马彦祥在描绘当时上海剧坛的情形所说:“京剧盛行,燕台雏凤,誉满春江,而徽班遂无人问鼎”。目前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现在必须加紧从保护老艺人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剧走过三百多年的春秋,见证了历史的衰荣继生,循环往复,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同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有着“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决不可丢失的文化精粹。

(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