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视频详见: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
在苏州市东南部的昆山,距今大约六百年前,一门新的艺术从这里兴起。在这门艺术逐步发展兴盛的过程中,它继承了中国唐宋时期的音乐元素和歌唱风貌。这门艺术就是昆曲。
中国唐宋时期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流传下来了吗,今天的中国人还能不能复原千年以前祖先的音乐?
历史学家发现的给唐宋诗词谱曲的曲稿。虽然音乐家和历史学家们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它的解读,但遗憾的是,一直到今天,依然无法直接用这些曲稿去复原唐宋古乐。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唐宋以来的这些个曲谱的记述,它都是记述它这个主干音,中间夹的一些个夹花的一些小的它都不记,有的甚至就像宋代姜夔姜白石这些东西,那些连节拍都没有,就那么记下来的。所以后人是怎么唱都可以。
难道后人就再也没有办法找到唐宋诗词的曲调了吗?我们从哪里才能找回祖先的音乐元素呢?
在唐宋的曲稿中的《步步娇》、《醉扶归》,不正是我们所熟悉的唐宋词牌吗?但在这份记录中却详尽得多。它就是流行于明代的昆曲的曲谱。左边的大字记录词,右边的小字记录的就是这个词的发音,而小字右上角的圈或者点则记录这个音的音长和节奏。因为小字里常用“工、尺”这两个字来记音,所以又称之为工尺谱。正是因为昆曲对唐宋诗词曲调的引用,才使这些祖先的音乐元素得以保存。
2006年11月,本片的作曲马洪波正在尝试一段主题的创作,而他所依据的音乐元素就直接来自于一段几百年前的工尺谱。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说:“昆曲的可贵就可贵在它这六百年来,尽管这里面不断地有变化,它传下来了,所以实际上唱昆曲就等于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歌曲是怎么样唱的”。
正是从昆曲开始,中国历史才拥有了完整的音乐记录。而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昆曲,最初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昆山市千灯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里曾经走出过两位姓顾的名人,一位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另一位则是昆曲鼻祖顾坚。顾坚生活在元末明初,相传是昆山腔的创始人。
那个时候,南戏在今天的华东、华南一带广为流行。每到一个地方,都被用当地的方言来演唱,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唱腔。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声腔有四种,分别是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昆山腔就是昆曲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