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后,一次重大的改革彻底改变了这一地方声腔的命运。发起这场改革的人,被后人尊称为“曲圣”。在中国古代,只有最杰出的人物才被称为圣人。那么,这个被称为“曲圣”的人又是谁呢?他又为昆曲的发展,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
明代的太仓南码头是当时全国最为繁忙的内陆码头之一。一个叫魏良辅的戏曲音乐家经常在南码头一带搜集来自天南地北的曲调。一个叫张野塘的河北士兵,因为擅长演唱当时最为流行的北曲,而且弹得一手好三弦,与魏良辅成了莫逆之交,魏良辅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除了张野塘之外,太仓魏良辅的宅子里,每天都有很多音乐名家出入,比如苏州的洞箫名家张梅谷、著名笛师谢林泉和太仓当地的名曲家过云适。他们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北曲的优点,还增加了筝,阮,以及提琴等新乐器。传说魏良辅和朋友们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最终研磨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腔,时称水磨调。
昆山腔最初的样式都是以吴方言来演唱。不过见多识广的魏良辅知道,尽管吴语有着很多的发音优点,但如果坚持用吴语来演唱,势必会影响昆山腔在全国的流行。
怎么办呢?魏良辅大胆放弃了仅仅依赖吴语演唱昆山腔的传统,而是采用应用更为广泛的中州韵来演唱。中州韵以北方语音为基础,当时的北曲采用的就是中州韵。
在我们昆曲里面,韵白这个“我”,不能叫“我们”不能,“我们”那就是“我”,它是当时的中州韵,是以这个为基础的,跟京剧念韵白是差不多,这个就是它是全国性剧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新的昆山腔很快就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
这些临水的花厅、水阁,就是文人雅士们四百多年前度曲的地方。昆曲水磨调已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那些早已逝去的唐宋风情,那种久违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悟,终于被明代的士大夫在这一唱三叹的水磨调之中重新找到。一时间魏良辅和他的弟子们大受追捧。人们尊称这些民间音乐家、演唱家们为曲师。
而魏良辅作为“曲圣”的地位也逐渐为世人所公认,正如当时的文学巨匠钱谦益所说:“时称昆山腔者,皆祖魏良辅”。昆山腔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南曲正音”。
这个用紫檀木和黄杨木镂雕而成,配以玻璃莲花彩灯的小屋子叫作堂名担,是苏州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旧时苏州大户人家若有婚庆做寿等喜事,时常请堂名班子到家里来唱堂会,班主便将堂名唱台拆卸后用箱子挑到主人家,再将它安装在客厅里,称为堂名担。昆山腔改良之后,当时很多民间唱曲班就是以这种方式在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