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昆曲六百年(二):迤俪之声起江南(4)

2009-07-10 14:4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央视网
万历二十年,江南早春惬意的清晨,苏州西黄鹂坊桥的申宅里传出一连串悠扬的笛声,曾经的首辅大臣申时行退居苏州老家后,就住在这里。当年蜷缩在河

万历二十年,江南早春惬意的清晨,苏州西黄鹂坊桥的申宅里传出一连串悠扬的笛声,曾经的首辅大臣申时行退居苏州老家后,就住在这里。当年蜷缩在河道船板上的沈姑娘也已长大成人,就在这一年进了申府。

当时苏州城里流行起一句话,叫“范祝发,申鲛绡”,说的是城里最有名的两出戏,也是最有名的两个家班。一个是范仲淹的子孙范常白家的《祝发记》,另一个就是这西黄鹂坊桥的申宅里上演的《鲛绡记》。

直到申相国离世,沈娘娘都没有离开过申府。接替申相国的第二位主人,就是把她写进《笔梦叙》的钱岱。

也许,在这两位主人的眼里,不仅是沈娘娘,甚至连沈娘娘饰演的那个角色,都是自己的家庭成员。在主人们的庇护下,沈娘娘可以去做一辈子的戏中人。

昆曲就这样完全融入了中国文人的家庭生活,融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生活中没有了昆曲,就像没有琴棋书画一样,要乏味许多、单调许多。这为昆曲后来的全面流行并最终达到国剧地位奠定了十分牢固的基础。

脸谱,是中国戏曲特有的标志之一。每一张脸谱背后,是无数张戏曲艺人的面孔。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留下一张画像,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但他们塑造的角色,却连同一张张生动的脸谱,跨越了几个世纪,留存至今。

今天,昆曲艺术学校的孩子们入行,几乎就是对昆曲早期发展历程的小小再现,从清唱开始,学曲谱,背剧本,练身段,一步都不能少,直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张脸谱。

而再过几十年,他们的面孔也会像前辈们一样,最终要退隐到那一张张脸谱之后,再由他们的学生来接续。

也许这就是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会被淡忘,但文化的精髓却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