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使新昆山腔以流丽悠远、典雅脱俗的艺术风貌,在南方诸腔并起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这并没有立刻改变昆山腔“止行于吴中”的局面。这是因为魏良辅只擅长清唱,对于戏场、编剧所知有限。宋元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除了昆山腔之外,其它声腔都能改调演唱。要使昆山腔的艺术风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急需一份“量身定做”的文学家底。
另一方面,当时整个中国的戏曲舞台,在经过了一百多年前元杂剧的空前繁荣后,已经陷入低谷。无论是对于正在崛起的昆曲水磨调,还是对于整个中国戏曲而言,都在盼望着文学创作的介入。
当时的文人徐又陵曾在他的《蜗亭杂订》里详细描述过《浣纱记》问世后的情景:这真是些热闹非凡的时日。昆山梁辰渔家里,四方奇杰之彦云集,丝竹管弦之声不绝。梁辰渔朝西而坐,教人度曲。新鲜的昆腔,随着《浣纱记》的句词唱段,传遍四方。再远的歌儿歌女,都要赶来见一见他。一时苏州戏曲音乐界的著名人士要是没有见过梁辰渔,自己也觉得不像话。
有史料记载,《浣纱记》进入北京后,不仅流行于官宦之家,甚至曾在紫禁城内的玉熙宫上演过。但仅仅一部戏的成功,肯定还不足以直接成就昆曲日后的地位。
一门艺术的兴起,需要始创者,更需要集体创作的浓郁氛围。而当时的社会氛围,恰恰使得昆曲剧本的集体创作成为可能。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尚,公元16世纪中叶,大明王朝的时尚正是昆曲.
不仅新剧本层出不穷,甚至众多宋元时期的经典剧本也在这样的社会热潮下,通过用昆曲水磨调重新谱曲的办法,得以重登舞台、流传后世。
在21世纪的舞台上看到的《窦娥冤》,元代的剧本,明代的音乐,现代的舞台,既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也是一部生动的中国戏曲史。而完成这一香火延续的关键环节,就是昆曲。
明代剧本《玉环记》中的一张插图,凝固了历史上的一次堂会。画中的人物加起来也不过十余人,根据他们所处的位置和神态,我们大致可以找到他们在历史中的身份:主人、教习以及演员。他们构成了昆曲史上特定的演艺集团——家班。
所谓家班就是家里养的戏班,而家班的演出就在这大大小小的园林之内。主人永远是家班的核心,既是一家之长、也是一班之主。商人家里是绝少有家班的,因为光是有钱、有园子在当时也办不得家班,家班只属于士大夫阶层。
蓄养家班在明代嘉靖年间初露端倪,到了万历年间,随着昆曲影响力的不断攀升,很多离开政坛而退居乡里的士大夫们,开始把昆曲视为人生最大的消遣,甚至到了无一日不观剧的程度。为此,建家班养女乐蔚然成风,而这也正是明代戏曲史的一大与众不同之处。
明朝万历初年,苏州七里山塘的河道里,漂泊着一个刚搭建不久的草台戏班。戏班里有个刚入行的小姑娘,十一二岁,姓沈。五十年后,这位沈姑娘被一个退隐的官员钱岱记载到自己的日记《笔梦叙》里。这份记载让我们得以从当时一个伶人的角度去感受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