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的不幸,没有使他的作品泯灭。50出的《长生殿》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融入到安史之乱的历史环境中,将爱情与政治紧密地纠结在一起,又暗含着痛失江山的民族情绪。这与清朝初年人们追忆故国的心情十分契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传奇也随着《长生殿》,登上了抒写时代兴亡的高度。
2004年,由苏州昆剧院排演的《长生殿》来到北京。当时总导演顾笃璜强调说,他要排一版原汁原味的《长生殿》,洪昇的剧本,他只改动了一个字。
因为这个《长生殿》不管从文学上、从戏剧性上、从音乐上、从舞台美术上、从排场上,历来就是一个昆曲班子里最有号召力的剧目。这个剧团能演《长生殿》,意味着它有实力。
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不同,洪昇生活的时代,涌现了大量的曲谱,职业昆班也兴盛起来。唱词、曲律和舞台表演的相互融合,使传奇的创作更加成熟。
洪昇生于南曲繁盛的杭州,又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他对中原的“雅音”和南国方言都很熟悉。有史料记载,洪昇曾经与人讨论填词之法,他的追求是,填词时要使用本色的语言。尽管后来传奇的创作整体走向了华丽词藻和堆砌典故的道路;但是,包括洪昇在内的一批传奇作家,很早就明确地指出,大雅的意境是可以用通俗的词汇表达出来的。
洪昇是个大文豪,因为《长生殿》这个戏最早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那么《长恨歌》写唐明皇想念杨贵妃用一句话,一个意象就是“夜雨闻铃肠断声”。但到了洪昇那儿呢,写一了出戏,这出戏中他怎么写“夜雨闻铃肠断声”呢,他说,淅淅零零,一片凄凉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
《长生殿》曲词的典雅清丽,是后来的一般剧目远远无法比较的。今天,即使不了解昆曲的人,翻看《长生殿》的剧本,也会被其中的绮丽和哀婉所倾倒。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此雅致的唱词竟然在那个时代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位于南京的云锦织造厂,是江宁织造府的原址。康熙四十三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这里搬演了全本的《长生殿》。当时,洪昇已经获得康熙皇帝的赦免返回家乡,曹寅邀请他独居上座观看《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