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和政治的诸多原因,《桃花扇》并没有完整的演出纪录。曲谱,也只留下了“访翠”、“寄扇”和“题画”三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省昆剧院的“女小生”石小梅和她的先生一起整理过《桃花扇》的曲谱,才使侯方域和李香君登上了现代的昆曲舞台。也才会有今天的这部《1699桃花扇》。
田沁鑫希望,3个小时的演出能够汇聚出两个300年:一个是明代300年的基业,另一个是1699年到今天,昆曲兴衰的三百年。
为了让年轻的演员在现代舞台上展现昆曲的古典魅力,田沁鑫请来江苏省昆剧院的几位退休演员做艺术指导。尽管如此,把这样一部浩大的剧目凝练在三个小时里,仍然非常难。
《桃花扇》中有很多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些人在世时左右着国家的命运,离世后又被载入史册。而孔尚任用尽全力讴歌的,是一位在秦淮河畔吟唱昆曲的歌妓。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和忠贞,令很多“大人物”黯然失色。
李香君已经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里最值得钦佩的女性形象之一。
事实上,明代末年,苏州就已经出现了一群关注现实题材的剧作家。后人将他们称为苏州派,他们创作出了《一捧雪》、《占花魁》、《十五贯》等一批现实题材的佳作。当代戏曲学者普遍认为,正是苏州派的积极创作,促成了昆曲在清代初期又一次崛起,也直接启发了孔尚任对《桃花扇》的创作。
明清传奇,秉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创造性地吸收了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特点,又融入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它们为昆曲的舞台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剧本基础。
乾隆时期,朝廷出面组织传奇作者集体创作,作品大部分是为了歌功颂德,很少被搬上舞台。传奇不断涌现的年代过去了,昆曲,失去了剧本的支撑,会如何迎接下一个三百年呢?
(责任编辑:绵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