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古南戏遗响 古老的梨园戏(二)(2)

2009-11-07 14:5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古韵
生有四个方面的戏:相当于南戏的“副末开场”。 ▲ 纱帽戏(官生),如《王十朋》中的王十朋;《朱弁》中的朱弁等。 ▲ 破衫戏(穷生),如《朱买

生有四个方面的戏:相当于南戏的“副末开场”。

▲ 纱帽戏(官生),如《王十朋》中的王十朋;《朱弁》中的朱弁等。

▲ 破衫戏(穷生),如《朱买臣》中“逼写”的朱买臣;《苏秦》中“真不第”的苏秦;《吕蒙正》中“验脚迹”的吕蒙正。

▲ 生巾戏(文小生),如《高文举》中“打冷房”的高文举;《周德武》中“相命”的周德武。

▲ 小角戏,即扮演安僮之类的人物。

4、小梨园、上路、下南三个不同路子的行当还各有所侧重。小梨园以生、旦、贴、丑为四大柱(即四个主要行当),以生、旦、贴为主的戏叫“幼脚戏”,以丑为主的戏为“粗脚戏”。上路老戏则以生、旦、净、丑为四大柱,下南老戏则以净、丑、外、末为四大柱。大梨园还增加了老贴和二旦,但是一般也不超过七人。另外,大梨园(上路、下南)和小梨园在旦角分行上也各有不同

大梨园有大旦、二旦、小旦之分,这三个行当在一个戏的不同场口可以扮演同一个人物。

大旦,主要担负戏中唱念较难、情绪跌宕较大的场口,如《王魁·走路》的谢桂英;《孟姜女·送寒衣》中的孟姜女,这些戏都是唱做并重,许多场面全靠单人表演。

二旦,演的是同一个戏的喜剧场口,老艺人称为佻戏(轻佻之意),如《周德武·行香相命》中的张瑞英;《朱买臣·逼写》中的窦氏。这些戏生活气息、人情味较浓,重念白,全本戏的第二折,就是女主人公上场的戏,所以叫“二出旦”。这出戏由小旦扮演,同时,还要担负扮演结场时大团圆戏中女主人公,另外还要扮演丫头、书僮之类的角色。

小梨园的旦角分行不像大梨园老戏那样。小梨园的大旦,要扮演整本戏中的女主人公。如《陈三》中的黄五娘,《吕蒙正》中的刘月娥,都是由大旦自始至终演完。

5、梨园戏的表演优雅细腻,有一套极其独特、严谨的基本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 对表演的手、眼、身、步等的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大、小梨园的表演只有粗犷与细腻之差异。除十八科母外,各行当都各有自己特殊的科步身段,如官生与末行的“十八罗汉科”,净与官生的“马鞭科”,老生的须功,生、旦的扇法及眼法,也各有成套的程式。其中,遗存了一些傀儡动作,载歌载舞,古朴、幽雅、细腻,别具风格。

梨园戏还根据人物和戏剧情节的需要,创造了“十八雨伞科”。如《孟姜女·送寒衣》中的单人伞舞,表现人物顶风冒雨艰难地行进。其中有表现遇雨的张伞,怕水泥泞的蹑足撑伞,逆风斜风的顶伞,狂风四起的旋伞,暴风起伏的升降伞、飘伞、放伞等表演动作,组成了一套伞舞表演。

梨园戏

6、因为所有传统戏目都是文戏,没有武打场面。所以如有战斗或动武情节,都用台词交代,作暗场处理(个别武打场面也独具一格),必须要做的武行表演,也用特有的身段示意,舞而不武。

7、化装比较简明,旦角抹胭脂、水粉,小旦有时在额中写一个“小”字,大旦写“大”字,或者点一个红点,老旦系黑头巾,丑角只涂白粉,女丑角的化装比较夸张,整个脸涂白粉,两颊搽大红胭脂,假髻上还插树枝,花脸基本只有黑白两色,线条少,简单明快,有些角色如天官、魁星、小鬼等必须戴面具。

8、服装简朴,旦角除外,一般穿衫和裙,没有水袖。小旦穿衬裤加围巾。其他生、外、老旦、净、丑的水袖都非常短,所以没有水袖表演。

9、演出排场比较简单,戏台称为“棚”,台下帮腔叫“棚下唱”,对台戏叫“对棚”,在闽南,除少数大寺庙有固定戏棚外,一般都是临时搭棚,道具也只有一条条凳。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