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中的情与理(4)
2010-06-28 10:53
为人使人们对理想世界中的真情有更强烈的感受,作者还特意安排了一场极富浪漫色彩的戏一一《冥判》。这折戏是说,杜丽娘死后灵魂被带到阎王殿上受
为人使人们对理想世界中的真情有更强烈的感受,作者还特意安排了一场极富浪漫色彩的戏一一《冥判》。这折戏是说,杜丽娘死后灵魂被带到阎王殿上受审,审问她的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胡判官,当他看到杜丽娘的美貌时,也不免为之心动,而在他查清杜丽娘的死因后,更对她表示了深深地同情。他决定给丽娘以自由,对她说:“我今放你出了枉死城,随风游戏,跟寻此人(指柳梦梅)”。此事给杜丽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当她后来的金銮殿上看到两边的凶猛武士时,觉得比在阎罗殿上见到的那些青面獠牙的判官小鬼还可怕(“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圆驾》)。通过这一浪漫的戏剧情节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和观众,进一步衬托出了剧中所表达的理想与现实生活中情与理的矛盾和斗争这个主题。
这里还应当特别提一下《牡丹亭》的美丽曲文。此剧除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外,更以它那充满真情的曲文深深地打动着读者、听者的心。汤显祖主张,作曲填词应以立意为根本,曲词只要合于作者和剧中人物的意趣和风格,出于自然而然就可以了,而不必太据泥于曲调的格律。他强调曲词应当情真意切,这样才能“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汤显祖集》卷五十《焚香记总评》)以《牡丹亭》中的《惊梦》、《寻梦》两折为例,其曲文之优美,感情之真切,已为历代评论家所一致肯定和称颂不已。
《惊梦》中的[步步娇]、[醉扶归]和[皂罗袍]、[好姐姐]两组曲子,写景写情,由景起情,因情生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内外一如的境地。
[步步娇]开始两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即把杜丽娘因景起情的内心感受和盘托出。“袅晴丝”是指春天柳枝上树虫吐的细丝,丽娘见此随风飘荡的游丝,感到春光的短暂,又由此而联想自己的青春的易逝。此处作者造字遣句,真可谓苦心经营矣。接下去“停半晌,整花钿”一段,写得含蓄生动,把一个少女顾影自怜的情态,呈现于读者面前,谁见谁怜,谁见谁爱。[皂罗袍]描写花园的环境气氛和由此引起丽娘的苦闷心情,其间情景交融,自然和谐,非一般手笔写得出来的。谁不羡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景色与心情;谁又不为那“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而同情杜丽娘的内心苦闷呢?[山坡羊]一曲完全描写杜丽娘内心活动,其感人肺腑上面已经提到,这里无须赘述。以下,柳梦梅的[山桃红]一曲,写得华丽流畅,把柳对杜的一片爱心,温柔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
再如《寻梦》中[懒画眉]、[忒忒令]、[品令]、[豆黄叶]等一组曲文,描写杜丽娘到花园中去追寻梦中情景,真是情真意切。特别是当人们读到[江儿水]一曲,有谁不为那倾诉杜丽娘内心痛苦的曲文:“这般花花草草入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真 情所感动?《牡丹亭》一剧正是通过这些优美、真切的曲文,来渲染情之真、情之深、情之至,直是感入肺腑,摧人泪下,致使读者亦不能不随之动情,而痛恨“以理相格”的悖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