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昆曲《牡丹亭》中的情与理(5)

2010-06-28 10:53
来源:国学网 作者:楼宇烈
三 艺术最能表达感情,也最能动人之情。《牡丹亭》以情抗理的主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所以在社会上,尤其在妇女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艺术最能表达感情,也最能动人之情。《牡丹亭》以情抗理的主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所以在社会上,尤其在妇女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里抄寻几则传说,以见其概。据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载,一位叫俞娘的女子酷爱《牡丹亭》,尝言:“书以达意,古来作者多不尽意而止。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达意之作矣。”十七岁郁愤而死。明焦循《剧说》卷六引《磵房蛾术堂闲笔》说,有一杭州女伶商小玲,最擅长于演《寻梦》,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泣不成声,倒地而死。又如,《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听了常州伶人演出这部戏时,也引起了无限的伤心。这虽说是小说中的情节,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世人的感情好尚。
 
《牡丹亭》的强烈社会反响,也引起了一批封建礼教卫道者的害怕和反对。他们编造谣言,说什么汤显祖死时“手足尽堕”,这是因为他“以绮语受恶报”(《活埋庵识小录》)。而更有甚者,说汤氏写《牡丹亭》污蔑大家闺秀,口孽深重,所以死后在阴间阿鼻地狱受罪,永远不得脱生等等(《消夏闲记》)。然而同情和推崇汤氏和《牡丹亭》的人更多。这从《牡丹亭》对其后不少作者和戏剧作品,乃至一些小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即可见其一斑。其中最著名者,如洪昇的《长生殿》、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至于其后宗法汤氏的“临川派”(亦称“玉茗堂派” )则更是一口咬定一个“情”字来做文章。
 
临川派剧作家中,如明末的吴炳(字石渠,号粲花主人),他流传至今的剧作用《疗妒羹》、《西园记》等五种;孟称舜(字子若、子塞),他流传至今的剧作有《桃源三访》、《娇红记》等多种。清初除洪昇外,宗临川者尚有张坚(字齐元,号漱石等),他流传至今的剧作与《牡丹亭》一脉相承的。
 
如吴炳在《画中人》第五折《示幻》中,借剧中人之口说:“天下只有一个情字,情若果真,离者可以复合,死者可以再生。”与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的说法一模一样。
 
孟称舜的《娇红记》则是继《牡丹亭》之后的又一部歌颂坚贞爱情的的杰出剧作。他借剧中的女主人公王娇娘之口说:“死共穴,生同舍,便做连理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而让男主人公申纯也说出:“我不怕功名两字无,只怕姻缘一世虚”这样的话,竭力赞扬坚贞的爱情。
 
洪昇在其名著《长生殿》的第一折《传概》中,起首一曲[满江红]概述全剧主旨,其词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是一篇与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一样的“情至”宣言。无怪乎当时有人称《长生殿》为“一部热闹《牡丹亭》”,而洪昇欣然接受。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