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古今中外自成体系,决不容借尸还魂,不明当时建筑之功能,与设计者主导之思想,以今人之见强与古人相合,谬矣。试观苏州网师园之东墙下,备仆从出入留此道,如住宅之设“避弄”。与其对面之径山游廊,具极明显之对比,所谓“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可证。因此,评园必究园史,更须熟悉当时之生活,方言之成理。园有一定之观赏路线,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转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今苏州拙政园入口处为北部后门,大悖常理。记得《义山杂纂》列人间杀风景事有:“松下喝道,看花泪下。苔上铺席。花下晒(珲)。游春载重。石笋系马。月下把火。背山起楼。果园种菜。花架下养鸡鸭。”等等,今为之增补一条:“开后门以延游客”。至于苏州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号称宋、元、明、清四大名园。留园与拙政园同建于明而同重修于清者,何分裂于两代,此又令人不解者。以静观为主之网师园,动观为主之拙政园,苍古之沧浪亭,华瞻之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
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不究全文之气势立意,而仅务辞汇叠砌者,能有佳构乎?文贵乎气,气有阳刚阴柔之分,行文如是,造园亦然。割裂分散,不成文理,籍一亭一榭以斗胜,正今日所乐道之园林小品也。盖不通我国文化之特征,难以盲造园之气息也。
南方建筑多为棚,多敞口;北方建筑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洞穴处。故以敞口之建筑,配茂林修竹。园林之始,于此萌芽。园林以空灵为主,建筑亦起同样作用,放北国园林终逊南中。盖建筑以多门窗为胜,以封闭出之,少透漏之妙。而居人之室,更须有亲切之感,“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正咏此也。
小园著斗室之悬一二名画,宜静观。大园则如美术展览会之集大成,宜动观。故前者必含蓄耐人寻味,而后者设无吸引入之重点,必平淡无奇。园之功能因时代而变,造园亦有所异,名称亦随之不同,故以小公园,大公园(公园之“公”,亦指私园而言)名之,解放前则可,今似多商榷。今南通易狼山公园为北簏园,苏州易城东公园为东园,开封易汴京公园为汴园,似得风气之先。至于市园、郊园、平地园、山麓园,各具环境地势之特征,亦不能以等同之法设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