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亦称“宴乐”。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燕乐的兴起与发展 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618~755)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封建社会的最伟大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向多方面发展。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并且容纳了更多的外来音乐的影响,在几个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隋、唐时期音乐史中最突出的事件。隋、唐时期几个君主成为宫廷音乐的组织者。隋炀帝(杨广)好尚奢侈,集中了六朝以来流散在各地的乐工,常常做极豪华的表演。隋亡后,唐太宗(李世民)宫廷中也有大规模的音乐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阵乐》,借此赞扬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精通音乐的皇帝,既能作曲,又是打羯鼓的能手,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个时期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大曲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设有规模宏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万人,以太常寺辖之。唐玄宗时宫廷中乐工多至数万人,设“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设“别教院”,专门教练宫廷音乐创作人员,下设3部:
①梨园。选具有相当水平的男乐工300人,女乐工数百人,皇帝亲自教练。
②宜春院。是女部,所属都是高级女乐师。
③小部。选拔技艺最精湛者30余人,专门从事小规模的室内演奏。教坊和别教院是音乐人才荟萃的处所,成为音乐活动的中心。
隋炀帝时把大型的宫廷乐队按照所奏乐曲的来源,分为“九部乐”。包括:清乐(传统音乐)、西凉(今甘肃)乐、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天竺(印度)乐、康国(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亚)乐、疏勒乐、安国(中亚细亚)乐、高丽乐、礼毕(最后所奏,一说即文康乐)。唐初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清商伎(传统的旧有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在今新疆)伎。清乐或清商伎,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旧乐。其他以外国或外族名称立名的乐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它们所演奏的乐曲是根据外来音乐重新创作的,并保存了较多的外来音乐的面貌,仍冠以外国或外族之名。自汉魏以来,大量吸收和消化外来音乐,是这个时期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坐部伎在室内坐奏,人数较少,乐器声音较清细,乐师需要有较高的技艺。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乐器声音较大,常是很喧闹的合奏,有时还加入百戏(杂技)等,因此技艺上要求较坐部为低。坐部中不合格的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乐队去,此时雅乐之衰落可以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