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盛唐时期流行的佛教音乐——燕乐(2)

2009-04-11 17:2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从九部乐、十部乐到坐、立二部乐队组织的变迁和所演奏的乐曲变更,可以看出外来音乐被逐渐融合消化的过程。九部乐所奏乐曲,如西凉乐中的《于阗佛

从九部乐、十部乐到坐、立二部乐队组织的变迁和所演奏的乐曲变更,可以看出外来音乐被逐渐融合消化的过程。九部乐所奏乐曲,如西凉乐中的《于阗佛曲》,龟兹乐中的《善善摩尼》、《婆伽儿》,天竺乐中的《沙石疆》,康国乐中的《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前拔地惠地》,疏勒乐中的《亢利死让乐》,安国乐中的《末奚》、《居和□》,高丽乐中的《芝栖》等等,都是外来乐曲的音译。坐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立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唐朝的燕乐中,最突出最辉煌的是大曲,这是在乐府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乐师们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了歌唱、器乐和舞蹈的大规模的音乐,它完成于唐代的极盛时期(开元、天宝年间,713~755),集中地代表了燕乐的全部艺术成就。大曲中有一部分称为“法曲”,是大曲中精致绚丽的部分。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就是最有名的一首法曲。唐代所用乐器有 300余种。燕乐中占主要地位的乐器是琵琶、箜篌、筚篥、笙、笛、羯鼓、方响等,乐器制造业很兴盛,长安有制造及修理乐器手工工场的集中地带。从史籍和敦煌的大量唐代乐舞壁画中,可以看到燕乐使用乐器的情况。教坊和别教院荟集了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和演奏家。最著名的羯鼓演奏家黄□绰,古籍中多有关于他的故事。唐南卓《羯鼓录》一书,记载了羯鼓的演奏技术、演奏家和鼓曲。琵琶的演奏方法由拨弹过渡为手□,名手辈出,如段善本、康昆仑、曹刚等。筚篥名手尉迟青,吹笛名家李谟,歌唱家李龟年、许和子等。教坊的乐工不仅在宫廷中演奏,有时到贵族家中献艺,年老乐工则在宫外以传习歌舞为业,使燕乐得以广泛传播。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宫廷音乐衰落,宫廷音乐家们多流落民间献艺谋生。五代时,南唐和后蜀的宫廷中荟集了一些乐工,宫廷音乐有所延续,但未能恢复唐朝的规模。宋统一后,又设立教坊,多沿用唐时的旧曲,宫廷内外还有时演奏大曲,但只能选奏其中一部分,演奏规模大为缩减,常只由1、2人表演歌舞,歌者舞者合而为一。后来逐渐用大曲曲调表演故事,如宋史浩《□峰真隐漫录》卷四十六所载的《剑舞》,是用《剑器》大曲表演楚、汉鸿门宴及杜甫、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的故事。又如《郑生遇龙女薄媚》是用《薄媚》大曲来表演郑生遇龙女的故事。《哭骰子瀛洲》是以《瀛洲》大曲表演滑稽故事。这些表明宋代的大曲逐渐向歌舞剧的方向演变。大曲中的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在词曲、戏曲、说唱、器乐及其他歌曲中间,大曲的整体逐渐消失。南宋以后,宫廷中虽然还设有教坊、云韶部等音乐机构,但人才零落,燕乐已极度衰微。此后音乐发展的主流已转到新兴的市民阶层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去,宫廷音乐无论燕乐或雅乐,都已失去发展的势头。虽然经过辽、金、元、明直至清代,宫廷中均有燕乐或宴飨乐存在,但和隋、唐时期的燕乐已有霄壤之别。

唐时燕乐曾传入日本,今日本宫内省雅乐队以及一些寺院还在演奏与唐大曲同名的古乐;朝鲜也保存有《春莺啭》(唐大曲曲名)等。不过经历了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变迁,这些保存在异域的唐曲,已经很难看出和中国唐大曲还有多少相似之处。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